臺北車站連接心中山公園 跨市民大道空橋案今都審

建築設計團隊提供的橫跨市民大道的空橋(白色處)模型,左側爲臺北車站處,右側爲京站廣場那側。(張芷瑜攝)

「臺北捷運公司跨市民大道串聯線性公園立體連通空橋新建工程」一案示意圖。(北捷提供/張芷瑜臺北傳真)

打造國門新意象,臺北市都審會23日審議「臺北捷運公司跨市民大道串聯線性公園立體連通空橋新建工程」一案,配合西區門戶計劃,擬蓋一座橫跨市民大道的空橋,讓臺北車站銜接心中山線形公園,給民衆更方便的通行選擇,捷運公司表示,此空橋經費約4億,若能於今年通過都審,最快預計2026年可完工。

捷運公司表示,現在要跨越市民大道,僅能於中山北路或承德路人行陸橋穿越,或利用地下街系統,本案設計的連通空橋,配合北市府推動的西區門戶計劃,自臺北車站東廣場起,經捷運臺北車站M1、 M2出口後,跨市民大道後串連中山地下街R1出口,並與心中山線形公園銜接。

空間規畫使用上,捷運公司說明,空橋於線形公園側將更新既有R1電梯,可從空橋直通地下街捷運站連通道;南基地則設置無障礙電梯於M2出入口,如欲前往地下層,則可利用國光客運站內電梯。

捷運公司也說,既有承德路陸橋淨高爲3.8公尺,本案規畫淨高4.6公尺,以提供空廊及平面道路人車舒適環境,而空橋西側將保留延伸至臺北車站二樓及臺北長廊的可能性,還要等市府與中央溝通,此案經費約4億,若能於今年通過都審,最快預計2026年可完工。

都審委員表示,淡水捷運紅線讓中山人潮活絡,並有外溢效應,市民大道交通的確是七米障礙,這案有延續設計理念很支持,但困難點是地下是空的,淨高可能影響淨寬,這部分要再說明,如何兼顧來往人流及觀感,不讓行人有壓迫感,而降低使用率。

有都審委員提到,遮陽遮雨結構從設計上較不明顯,規畫要再注意,希望可以達到輕量型避雨功能,是否要設計成連續性遮蔽結構可以再討𫭢,還有柱子不要做太大,恐會擠壓到人行空間。

都審委員也說,空橋設計在國光客運旁有大段長廊,如果空橋有利於客運接駁,可與國光客運討論,能否串連至內部,否則做一段很長走道看起來怪;但也有委員認爲不需主動去詢問。都審會最後決議全案修正後再送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