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雙子星開發案都審卡關 公益空間被打槍

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今審議臺北雙子星開發案。(楊亞璇攝)

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今審議臺北雙子星開發案,委員認爲公益空間城市美術館、展演空間規畫應再思考,並應與周遭古蹟景觀呼應。都審會主席、都發局長黃一平裁示,同意大方向結構設計,決議下次再討論環境補償、環境公益性。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C1/D1雙子星開發案歷經5次流標,前年北市捷運局與藍天宏匯團隊簽約,總投資金額達606億,預估2026年8月完工,規畫商場、辦公室、旅館及停車場等,今進入都審階段。

開發單位報告指出,會做對相當公益性的活動,與周邊景觀整合,環境補償措施包含認養19年交六、交八廣場、臺高鐵通風塔減量、綠色友善措施、城市美術館、國門客廳、周邊道路重新調整等。

有委員指出,希望公益性加強,兩個重要公益空間很可惜,包含11樓城市美術館方位,可考慮面向北門甚至北車等,而3樓展演空間雖有漂亮落地窗,但看出去是天橋的高度,應看出去有城市的景觀,對外的關係應再思考。

她建議,商場空間不需要對外,把對外最好空間也留給公益性空間,用最大的公益性角度,不一定必然將商場放在人最容易到達的地方。

還有委員說,鐵道博物館與雙子星變成「兩個量體的堆積」,應在廊道、基座、材質做論述上的呼應,看起來是非常不對等的量體空間關係,蠻突兀的。

另一名委員表示,臺北北門是國定古蹟,現在博愛路2到8號是市定古蹟,周圍還有私人美術館、歷史建物,甚至有國定古蹟中山堂,這是在重要的節點創造新的歷史,建築物本身就是藝術品,現在恐欠缺美感,應多下功夫。

委員強調,非常難得有一個基地有五個古蹟在周邊,應整體規畫,「唯有尊重歷史,這個地方纔會真正成爲臺北」。有委員說,不是創造一個平臺人就會過來,必須要有很多室內空間延伸,室內空間退縮、釋放出來,讓旁邊活動有連結。

黃一平表示,對於市民大道10公尺帶狀開放空間,用斜撐的方式結構設計、D1建築高度爲369米、C1爲289米,建築量體的對角線超過70公尺,均全數確認,交六、交八廣場請捷運局與公園處尊重周遭景觀提案。

黃說,委員對於空間規畫配置、周遭環境影響的建議,應回去再補足,裁示環境補償、環境公益性條件下次規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