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公車站牌有20處如「迷宮」 到哪搭車霧煞煞

臺北車站周遭有20處叫做「臺北車站」的公車站牌,無論是市民或外地人,要去哪搭車都得花上一段時間研究,民間團體倡議,可設置「公車轉運站」集中站牌,提升民衆搭車便利性。圖/報系資料照

臺北車站內部設計複雜,多年來被戲稱爲「迷宮」,不過叫做「臺北車站」的公車站牌也有10多個,散佈在忠孝西路、市民大道與周邊街道上,旅客很難搞懂要去臺北車站的哪裡搭車。民間團體倡議設立公車轉運站將「臺北車站」公車站牌集中;公運處報告時則直接否定提案,並稱影響車流與百貨、商場、旅館、補習業者旅次。議員批評公運處先射箭再畫靶、先否決再找理由。

臺北市議員趙怡翔、詹爲元、陳宥丞3人舉辦「臺北車站建置市區公車轉運站」公聽會。民間團體倡議,臺北市交通局可設置類似「新北市新板特區轉運站」地方,把所有叫做「臺北車站」的公車站牌集中在同處,避免民衆不知道要去臺北車站的哪個地方搭,也能降低對交通的衝擊。

機車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羅宜說,自己國、高中在臺北車站補習,歷經「臺北車站到底是哪個臺北車站」的困惑,來回都是叫臺北車站,卻要在不同地方搭車,花了半年才熟悉環境。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伯勳表示,大衆運輸使用者替政府緩解停車需求、道路阻塞問題,待遇上卻沒有優先性,轉乘距離不僅遠,過程中也無法遮風避雨,使用私人運具卻特別便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管系副教授王晉元指出,臺北車站公車站牌散佈各處,對旅客不友善,建議交通局可調出電子票證使用記錄,瞭解民衆搭車起迄點,梳理路線做簡化、優化,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若效果有限,公車轉運站或許要上線,必須分階段性處理,還要進行研究、分析,評估多少人受惠、道路與車流狀況、轉運站進出流量與設置位置,有了數據後循序漸進解決。

公運處報告指出,若取消或集中公車站牌,恐影響忠孝西路南側百貨、商場、旅館、補習業等旅次,也會增加乘客乘車時間、額外步行距離,1天影響3.5萬人次。道路產生新瓶頸點,如忠孝西路西轉北公園路左轉專用道,尖峰小時約達136班次,評估號誌時制供左轉秒數較長,以及公車迴轉問題等。

趙怡翔說,公運處已預設立場否決提案,且理由不除,如「影響百貨、商場、旅館、補習業」與公車站牌無關,且步行時間一定會有長有短,道路限制也可透過號誌、交通工程解決。

陳宥丞說,公運處事先射箭再畫靶、先拒絕再找理由,應以數據和民間對話,做根本性解決,如果增加步行時間但能保護行人安全、增加乘車便利性就應該要改善。

詹爲元說,新北市就能作爲參考,也不是說每個站牌都要收攏,報告中看不出公運處有經過模擬運算或統計數據,都是憑感覺在對談,變成各說各話。

臺北市交通局副局長葉梓銓承諾,未來會加入電子票證數據進行客觀分析,瞭解民衆搭乘公車的起迄點,使用更多資料輔助,儘可能多做些研究,並邀集交工處、公運處與悠遊卡公司一起探討,期盼能尋找解方。

北市議員趙怡翔、詹爲元與陳宥丞舉辦「臺北車站建置市區公車轉運站」公聽會,邀集交通局各局處、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與會討論。記者鍾維軒/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