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7天死亡數飆破「新加坡一年總和」 醫曝星國「6點超狂防疫」
▲臺灣新冠肺炎僅一星期的死亡人數總和,就飆破新加坡一整年的加總。(圖/記者林敬旻攝)
有臺灣政論節目在說,臺灣過去短短一個星期多的時間,死亡數就超過新加坡一年多的總和,那考量到新加坡的人口只略少於雙北總和,去年那時全世界也沒有疫苗,爲什麼新加坡可以守住疫情的社區戰場?在這裡對新加坡的抗疫經驗,做一個完整地整理。
1. 邊境控制新加坡一直都有專責的邊境檢疫團隊。新加坡去年年頭也非常快對中國關閉邊境,(當然事後來看,並不夠快,病毒還是已進入社區)。過後延長所有入境旅客的居家隔離到十四天,而且除了特殊案例,都要在防疫旅館隔離。隨着PCR篩檢量能增加,對入境旅客的PCR篩檢頻率也增加,一般來說是扺境篩一次,解除隔離篩一次。
在全球疫情好轉的時候,新加坡曾稍微放寬邊境,讓低風險國家入境者在有篩檢的情況下可以減少隔離的天數,那時這個國家的list包括臺灣。在印度變種病毒大爆發之後,新加坡再度收緊邊境,所有國家入境隔離21天,禁止印度旅客入禁,但關得還是不夠快,病毒進入社區,政府被新加坡網民罵爆。現在高風險國家旅客抵境,除了PCR檢測,也要同步抗原快篩。
2. 社會經濟去年在病毒進入新加坡社區後,傳染到移工宿舍,發生疫情大爆發,因爲新加坡的移工宿舍是多人同住一間,不是一人一間,所以病毒傳播地非常快。新加坡政府很快時間將防疫升到最高層級,實施最嚴格的行動管制,(新加坡叫阻斷措施),除必要性行業,(政府公佈決定),全民停班停課。政府大量派發財政補助給企業和人民。
在疫情緩解後逐漸放鬆行動管制,政府開始啓用trace together apps,進入所有公共場所都需要掃QR,民衆可以通過app看到自己去過的地方有沒有確診者,若有會被警示和提供醫療資訊,(如有症狀應去哪裡就診等),也方便衛生部做疫調,隔離有接觸史者,(如有必要)。許多企業和學校都通過遠距上班上課,商場也改變動線以符合防疫要求等。
在慢慢恢復到正常之際,五月中社區出現印度變種病毒,在每天不到三十例時,政府就再次啓動比去年輕微一點的阻斷措施,(但比臺灣現在三級嚴格)。
▲新加坡PCR能量高,篩檢快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3. 篩檢確診新加坡在去年全國的PCR量能每天只有數千,去年下半年超過四萬,現在應該有每天九萬。PCR量能增加,會改變醫生的臨牀經驗,一開始時只有疑似肺炎者才做PCR,過後很快進步到所有發燒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的成人,都可以在新加坡的任何的家醫診所做到政府補助的PCR。因爲PCR量能高,所以新加坡的PCR很快,一般都在一天內就會知道結果,但在印度變種病毒傳入社區後,新加坡政府認爲不夠快,所以現在所有社區發燒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的成人除PCR快也要做抗原快篩。
去年移工宿舍大爆發時,新加坡政府在做完第一波有症狀的移工PCR檢驗後,再繼續對移工宿舍做PCR普篩,也有做血清抗體研究,(學術用)。
4. 輕症隔離PCR確診者,包括本地居民和移工,會被移動至社區隔離中心隔離至少十四天。社區隔離中心的地點包括大型展覽館,(年輕低風險男性),和防疫旅館和學校宿舍,(年輕低風險女性)。社區隔離中心有24小時醫護人員待命和醫療監控,如定時測量血氧血壓體溫等,入院前都會被醫生看過和問診和開藥,居住期間任何情況都可以得到基本的家醫照護,若病人情況出現變化,或任何緊急事故,24小時待命的醫生會在數分鐘內趕到現場,透過社區隔離中心待命的救護車直送最近的大型醫院。
社區隔離中心本身後來有對輕症病人再做風險分級,風險稍高的病人,(比如大於三十五歲,或有慢性病史者),會送設備比較齊全的社區隔離中心,(如有24小時遠端血氧監測,X光等)。在移工宿舍被完成PCR普篩前,每個移工宿舍每天都會有護理人員到現場,任何身體有問題的移工會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和醫生通過視訊問診。
▲新加坡有7所小學出現學生確診,教育當局宣佈19日起實施居家學習。(圖/路透社)
5. 重症治療阻斷措施開始後,新加坡政府第一時間做醫療降載,停止所有非必要醫療行爲。合適的醫療機構也被鼓勵使用遠距視訊看診,(一般是慢性病的複診,或是日常家醫層級的問題)。新加坡有國家傳染病中心,專責Covid治療,再由其他大型醫院支援。通過社區隔離中心的確實分流,新加坡的醫院的重症能量在確診數最多的時候也還有餘裕。
新加坡在去年疫情高峰也有救護車不足的問題,所以分成緊急救護車和輕症救護車。緊急救護車很快就會到現場如十五分鐘內,輕症救護車需要等很久,大概幾個小時,(有民間救護車支援),一般是負責移動狀態穩定的確診或疑似病患,等待期間多有醫護在現場。救護車都會知道自己的守備範圍,該送哪間大型醫院。國家傳染病中心除了負責臨牀治療外,也會提供其他醫療場所技術上的支援,(如制定臨牀SOP,現場空間規劃是否符合防疫原理等)。
▲新加坡已有超過三成人口至少接種一劑疫苗。(圖/路透)
6. 疫苗新加坡很早就透過淡馬錫控股投資各大藥廠的疫苗研發,所以很快到貨,一月時就有Pfizer-BioNTech (臺灣說的BNT),後來Moderna也到貨。新加坡接種順序是醫護人員/前線人士/機組人員,接種率非常高,應該有超過九成。然後纔到高風險人羣,如老年人,從年紀最大的年齡層開始打,然後慢慢往下,現已有超過三成人口至少接種一劑。新加坡使用各地社區中心的禮堂作爲疫苗接種中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不止對病患做到確實分流,對醫護人員也做到確實分流,很多前線很基本的勞動工作,其實都是緊急受訓後的年輕志工做的,(如採檢病患),這樣可以萬一不幸被感染後重症的風險,(很多醫生年紀較大),又可以保留醫生的能量在現場待命,處理真正緊急的事情,(比如在疫苗接種中心遇到急性過敏時)。也讓醫生在不同的防疫階段,可以做不同的防疫角色。
新加坡和臺灣一樣是亞洲國家,文化和人口結構都相近,以上防疫經驗供臺灣醫療專業人士,政府,決策者,媒體和公衆參考,希望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