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不要就是要?只是去約會卻被性侵!8招預防約會性侵害
清新可人的作家選擇以自我結束的方式離開人間,讓家人、粉絲傷心與不捨,這是她的決定,旁人似乎也無能做些什麼,但性暴力被害者心理受創的議題,肯定會再掀起一番討論。
曾是親切、熟悉的面具脫下後,化作猙獰臉孔,罔顧情感連結甚至是崇拜感,伸出逞一己之慾侵犯的手,瓦解了受害者對人際間的信任,只剩軀殼,不存任何心靈......
衛福部保護司統計資料2014年性侵害案件有17,513件是2005年的翻倍,而從近6成施暴者是親密伴侶、熟人甚至是分手伴侶的身分來看,已打破陌生性侵觀點,帶出「熟識者性侵」現象,我們來看看這傳統禁忌的話題,並希望打破對性侵害的刻板印象和得到一些預防知識。
圖片來源:Canva
令人不忍的_家內性侵害
家內性侵害的加害者大部分多爲父親角色,這種受害當時對親情信任度的全盤崩解,身體受的創傷,並要接受另一位至親的說法,請寬容加害者,甚至被其他家族成員質疑說謊,或行爲不檢點等。作者於多年前的工作經歷,也曾遇到一位女童性侵受害者,其生母說服女兒一起寬容加害人(生父),因爲家庭經濟需要靠他。但想想這些孩子受創後,假如沒有被妥當處理或得到專業心理治療撫平傷痕,那往後將面臨層層疊疊的不堪回憶與現實上會經歷性親密的困境,哪還有生活品質。
忠誠不忠誠_婚內性侵害
很多人認爲夫妻的性行爲是義務,假如雙方對性交行爲的態度與價值觀,甚至在性的溝通上差異甚大,那麼在性事的互動裡,稍微一不注意就可能因強迫讓對方產生心理不舒服的感覺,性生活也非是夫妻生活的全部,所以一旦性事告急便會選擇壓抑,甚至認爲夫妻只要在法定關係內,違背了身體自主權而發生的性行爲,也跟犯罪扯不上關係,最多隻是被當粗魯,所以婚內遭受性侵事件常會受到傳統以和爲貴、家和萬事興、名聲、家庭責任等觀念,和缺乏身體自主意識的影響,讓這種性暴力事件令人感到悲慼。
不要就是要_約會性侵害
社會新聞經常報導暑假是性侵害案發生的高峰期,許多青少年男女在約會時,稍稍不慎就成爲性侵害被害人或加害人,我們真的有必要教導這些具有性行爲能力的青年男女們,在約會時懂得自我保護,免於性侵害、未預期懷孕、性傳染病、性侵創傷症候羣的事件發生。有些研究發現,許多受害者對於自己遭熟識者性侵,常會【心存自責且猶豫不定】因而錯失報案時機,還有身體的傷口造成的疤痕,更是一輩子會連結上的痛;更別說是憂鬱、羞愧、罪惡感情緒的襲身,這樣的心理創傷通常比被陌生者性侵更加嚴重 。
【從人類性學角度來看性侵害加害者】
我們對性侵害加害者的評價是變態、病態或妖魔化(禽獸不如,指沒有人的憐憫與善良本性,但動物也可憐被無端牽入,比如狼),從社會自然史的犯罪行爲下去思考,性侵犯(搶性)與搶劫犯(搶錢)的差別在與【性】相關,女性的貞潔是重要的,而被搶性和搶錢的被害人,在受創的程度上就有明顯不同,所以從幫助受性暴力之後的復原環境而言,應該要破除【性侵後果嚴重論】這樣的社會心理結構,因爲性侵犯妖魔化產生的擴散感染效應,將使被害者在修復的路程中,面臨到無法揮去的沉重心理壓力,走得更艱辛。
8招教如何預防約會性侵害
一、清楚表達
先破除女性口是心非的迷思,在性事上說不要就是不要,一旦不想發生性行爲,可以委婉、清楚的說「不」,請對方給予尊重,告知如此關係才能順利維繫。
二、約會地點
還沒準備好要進入性親密關係的情侶,約會時不要選擇單獨相處如:旅館、汽車、密閉式包廂等地方。
三、不酒不藥
酒精飲料與具興奮或睡眠效用的藥品會讓人發生難以抗拒的感官變化,也需預防被下藥至飲料當中,如果喝酒就請親友接送。
四、金錢清楚
約會時儘量採各自付賬,避免收受貴重禮物及金錢借貸,纔不會讓對方有以金錢兌換情感的感受,否則一旦情變就可能會引發情殺的不幸事件。
五、留意情緒
交往前多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及瞭解個性,易爭吵或人際疏離的人(尤其會虐待小動物),就要多一份隱憂並拉長觀察期,避免太快進入到親密關係。
六、慎選對象
網路相識,初次見面避免單獨赴會,約會地點更要慎選,平時交談也勿使用挑逗與充滿性意味的內容與語調,讓對方誤認是輕挑之人。
七、安全分手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安全分手需要學習,所以在發覺不合適前,可與家人及友人或學校輔導中心討論擬定分手策略:1、理性面對。2、分手地點在公開、明亮場合有人陪同。3、選擇白天分手。4、委婉堅定說出不適合的原因,勿直指缺點或用鄙視、輕蔑語氣,這樣會惹怒對方。5、若不危及,可採漸進式談分手,避免對方一時無法接受。6、讓好友或家人知道,並可演練、臨場應對。
八、保留證據
萬一遭受到約會性侵害需冷靜以對,勿掙扎引起加害者暴力相向,事發後請保留相關證據如:保險套、擦拭過的衛生紙、沾有精液或體液的衣物等,並聯絡家人朋友至警察局報案處理。
如何陪同被害人走過創傷期
請記住性侵被害人沒有錯,不應承擔指責,家人或朋友切勿加以批判,需要更加同理給予適宜的支持與陪伴,若已有憂鬱症狀,務必就醫並且陪伴親友要眼見吃藥,而後續創傷的心理治療更不能少,相關治療訊息可詢問縣市社會局婦保科、身心診所或洽學校輔導中心之專業人員,予以心理創傷療愈的協助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