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廣東原省委書記,在廣東深耕50餘年,成就非凡,67歲因病逝世

自改革開放鼓角初鳴,廣東便肩負起了時代的重任。

二十年風雨兼程,廣東衝破雲霧,翻天覆地的變遷,離不開一位老書記。

順德改革,便同樣是他揮灑汗水的疆場。

在他的帶領下,廣東不僅走在了改革的前列,更成爲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典範。

這位老書記用盡一生完成小平同志的囑託。

他是廣東原省委書記,在廣東深耕50餘年,成就非凡,67歲因病逝世

春風拂南海,改革啓新篇

在改革春風乍起的南海之濱,九十年代的廣東正如同沐浴在朝陽中的少年,煥發着蓬勃的生機。

高樓大廈仿若竹筍後雨,一夜間拔地而起,城市的舊顏換新妝,街頭巷尾皆散發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這一幕幕的變遷,皆源於一位老書記不懈的奮鬥與智慧。

從波濤洶涌的沿海到青山環抱的山區,從潮汕的寬廣平原到雷州半島的遙遠角落,從繁華起步的深圳到充滿希望的順德,廣東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存着這位老書記的足跡。

他便是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謝非,一個實事求是、永不言倦的改革者

廣東的改革之門因此被一次次推開,新一輪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熱情在這片土地上轟然展開,持續領跑全國。

記得當時,小平同志對廣東寄予厚望,提出要在二十年內追趕甚至超過亞洲“四小龍”,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謝非同志將這一要求銘記於心,日以繼夜,矢志不渝,爲廣東的崛起和騰飛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爲了不辜負重託,實現20年追趕亞洲“四小龍”這一偉大的戰略目標,謝非可以說是豁出命來幹了。

時不待我,謝非率領省委省政府班子,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作出了艱辛而全面的探索,在全國先走了一步。

從1978年到1997年,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廣東經濟的面貌煥然一新,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及工商稅收,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增幅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十幾倍甚至數十倍。

謝非有幾乎超乎尋常的奮鬥和犧牲,他以崇高的使命感和深沉的責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廣東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中,不畏艱難,不懼挑戰。

在謝非的大力推動下,順德的綜合改革尤爲引人注目,成爲全國範圍內的一面旗幟,展示了一系列可貴的發展經驗。

當老一輩廣東人回望20世紀末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定會在看到“謝非”這個名字時,不禁會心一笑。

因爲他,廣東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也爲後來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實踐經驗。

赤子之心,實事求是

1932年,廣東汕尾市陸河縣還深陷國民黨的緊握之下。

謝非出生於這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那時,廣東的農村地區普遍生活困難,絕大多數農民都難以維持基本的生活。

謝非從小就與飢餓爲伴,三歲那年,他的父親便撒手人寰,留下母親李春一人挑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

她帶着四個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

那是謝非悽慘的童年,也是形成謝非性格的磨礪期。

飢餓、恐懼、貧窮從未遠離過謝非。

還好不管生活再苦,母親總能成爲他堅強的後盾,用她無限的愛和堅韌的精神,爲兒子們撐起一片天。

在那個物資極端匱乏的時代,家中常常窮得連一粒米也難覓。

李春用水煮地瓜渣來哄飽孩子們的肚子,自己則靠着喝水泡蘿蔔乾,硬是撐過一天又一天的艱苦勞作。

雖然她目不識丁,但她堅持讓三個兒子接受教育,希望他們能有一天改變命運。

李春的教育方式簡單而樸素,不曾向孩子們講過何爲大道理,卻總是以身作則。

每當有客人來訪,她總是讓客人先吃,孩子們再吃,再窮也不能在別人面前丟臉。

這是讓謝非記住了一輩子的話。

謝非的求學之路只持續了短短九年,15歲那年,他告辭家門,向外界謊稱是去打工,實則是悄然加入了革命的洪流。

等到他有一日重返故里,向母親坦白了一切,李春並未責怪,反而深表支持,只要兒子認爲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就夠了。

在謝非的記憶裡,飢寒交迫的歲月和革命道路上的坎坷,都蓋不住母親的堅強和光輝,母親是他永遠的依靠和榜樣。

後來謝非自發擔當起民運員,走村串戶,他宣傳共產黨政策,動員鄉親們參與革命。

實則上,他在宣傳紅色理念的過程中多次遭遇險境,如同行走在刀尖上。

記得有兩次,他不幸撞上國民黨的清剿行動,幾乎命懸一線,但即便在這種背水一戰的境地,謝非依舊堅持自己的信仰,與敵人鬥智鬥勇。

17歲那年,他成爲了一名真正的黨員。

在黨性的薰陶下,他更是深入基層,與羣衆心貼心,肩並肩,準備迎接新中國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後,謝非在陸豐的基層工作,以其務實樸素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廣大羣衆的讚譽。

他的政績紮實,是那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求聲名,只求實效的真正工作者。

1986年,憑藉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卓越成績,謝非被提拔爲廣東省委副書記兼廣州市委書記,步入省級領導崗位。

在許多人眼中,他已是“功成名就”,可在他自己眼中,這只是新的起點。

他始終將黨性放在首位,時刻不忘初心,持續爲百姓謀福利。

令人痛心的是後來謝非英年早逝,人們不知道該怎樣把這消息告訴他百歲高齡的老母親。

這位年邁的母親,與全天下所有爲人父母者無異,總是心繫兒子的安危。

每每詢問兒子的消息時,周圍的人便會告訴她,“謝非很好,只是工作太忙,暫時不能回來看望您。”或者,“他因公暫出差,不能及時回來。”這樣圓滿而溫暖的答覆,總能讓老人家含笑等待。

直到多年後,這位老母親含笑離世,她的臉上帶着寧靜和滿足。

她始終相信,自己的兒子正忙於爲國爲民的偉大事業。

這份美麗的等待,成了她生命中最後的慰藉。

順德改革,實幹風骨

在謝非的探索中,最爲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順德改革。

謝非在廣東的治理末期,尤其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於順德的綜合改革上。這可以說是他在廣東政治生涯中最爲閃亮的篇章。

三十年來,廣東爲全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模式。

而順德無疑是廣東改革的探路者。

順德的改革在企業轉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的成就,其實質和影響力堪比當年安徽小崗村的土地改革。如果說小崗村的改革是農村改革的試金石,那麼順德的改革則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風向標。

從順德起步的很多經濟政策,都成爲了後來全國模仿和借鑑的對象,不僅僅改變了順德,更在廣東乃至全國範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順德的改革獲得了衆多經濟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視爲中國改革開放中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謝非在這一切起步之初,並不主張大肆宣傳自己的成就。

他的態度是“多做少說”,實際的成效能證明一切。

1993年初,謝非來到了他長期關注順德。

這裡被譽爲珠三角的“四小虎”之一,看似繁榮的背後,卻隱藏着讓人頗感意外的隱憂。

在順德,當地黨政領導給他帶來了一條震驚的消息:

這片看似光鮮的地區,實則前景堪憂!

當時的順德領導,陳用志與馮潤勝二位,向謝非彙報了當地國有與集體經濟的現狀,用了一句“輝煌的成就,驚人的包袱”來形容。

順德雖然發展迅速,但其背後負債累累。

鄉鎮企業作爲地方經濟的支柱,卻因模仿國企的經營模式而日益顯露問題。

攤子越鋪越大,花錢如流水,企業效益日漸低下,負債累累,抗風險能力日益衰弱。

銀行對這些有名氣的順德企業貸款寬鬆,企業負債不斷增加。

鄉鎮企業的負責人大多由鄉鎮領導兼任或任命,他們往往只關心當前的業績,而忽略長遠的發展。

這種短視近利的運作模式,讓順德的鄉鎮企業面臨比國有企業更快的滅亡之勢。

面對這樣的窘境,順德的黨政領導有了一番新的思考,他們提出了一項大膽的改革設想:進行企業產權改革,試圖爲企業走向良性發展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謝非面對這種局面,沒有選擇迴避或是空洞的批評,而是決心要推動這一創新的改革。

改革雖充滿風險,但不改革則意味着停滯甚至倒退。

心繫改革,不負重託

謝非深知改革的風險與希望如何交織。

他於是邀請順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前往珠島賓館,要求他們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

此次會議,場面之大,令順德的領導班子一到現場便心驚肉跳。

在座的竟是省委的全體常委和副省長們,這種陣勢可前所未有。

順德市的領導團隊雖然面對着省級高層的壓力,但他們並非無備而來。

他們早已委託農業銀行順德支行,完成了一份詳盡的十年金融情況調查報告,並進行了廣泛的調研與分析。

報告一經彙報,大部分在場的省級領導都表示了支持,然而,也有幾位黨外的省級領導流露出了憂慮之情。

這種憂慮並非無的放矢,畢竟,改革觸及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根基,順德提出的產權改革意圖將原屬集體所有的鄉鎮企業轉變爲民營、私營或股份制企業,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動根基”。

謝非在會議的最後發言,爲這場改革定調。

他說,對改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改革未必能帶來我們預期的所有正面效應,它也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

不能僅僅因爲公有制存在一些弊端,就認爲通過簡單的所有制轉變便能迎刃而解問題。

股份制的成功,未必在每個場合都能複製。

對順德的改革,他表態時說了兩層意思:一方面,他堅決支持順德的改革嘗試;另一方面,順德的行動得低調進行,即“只做不說”,無論是對省內外,都不宜大肆宣揚。

謝非明白,順德的做法在當時充滿了未知的風險,任何一個小差錯都可能引發連鎖的負面效應。

然而,深陷沉思之後,他感受到現行體制中的弊端日益明顯,迫切需要一場深層的變革。

他思索再三,終於下了決心:既然中央政府可以選擇廣東和福建這樣的省份作爲改革開放的試點,爲何廣東不能選擇一個縣級單位來作爲試驗田呢?

珠三角,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直是新政策、新思想的首發地。

在這個區域內,順德作爲發展速度最快的市縣之一,面臨的是政企不分、企業產權不明晰及公有資產實現形式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順德所獨有,更是珠三角、廣東乃至全國未來都可能遭遇的難題。

順德的改革不僅是自救,更具有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順德這塊“試驗田”的特殊意義十分重大。

它不同於那些經濟特區,也不是著名的沿海城市,它的成功與否,對廣東省甚至是對整個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都將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果順德的試驗能夠成功,那麼它的經驗就能爲廣東省乃至更廣範圍內的改革提供寶貴的指導。

順德這改革的號角一吹響,謝非便決定親自掛帥,親臨戰場。

自1991年起至1997年止,他每季度必到順德一次,期間累計走訪了逾十次。

謝非堅持實地考察、親自指導改革的方向與步伐。

甚至在他身患重病、臥牀不起之時,仍舊牽掛着順德的改革進展,經常索要順德的影像資料翻看,瞭解改革的最新動態。

考慮到改革路途中的巨大阻力,省委採納了謝非的建議,決定對順德的改革採取不宣傳、不推廣的策略,“成功了再說”。

在順德的改革尚處於摸索的初級階段時,謝非同志已經明確指示,有的要多做少說,有的要先做後說。在確有成效之前不宜急於公開,以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波動和潛在阻力。

他要求省內各部門放手讓順德試錯,勇於創新,同時新聞媒體暫緩報道,直至改革有了階段性成果,可以爲其他地區提供經驗之後,再進行推廣。

未滿二十載的時光裡,廣東突飛猛進的成就令世界側目,甚至不少外國學者拿着望遠鏡來觀望這東方的奇蹟。

此中的奮鬥與波瀾,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偶然之舉。

謝非將一生都獻給了廣東,他情繫珠江兩岸,其德行如同煙雨江南,悠悠披散四方。

他正氣盎然的政風足以爲後人樹立標杆。

革命雖艱,道阻且長,謝非和他的戰友們在改革中急流勇進,遵循中央的明確部署,引領南粵人民義無反顧地破舊立新。

從雨打風吹中,到星辰大海,他那不畏艱難,持續前行的精神,如同長江後浪推前浪,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向着未知的彼岸邁進。

這位一生致力於廣東乃至全國改革的戰士在彌留之際說道:“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就是沒有辜負小平同志的囑託。”

參考資料:

謝非:一個實事求是、永不言倦的改革者周珺

謝非:帶領廣東奮起追“龍”麥婉華陽博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