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純正漢族人,人口已超1億,說的是正宗漢語,我們卻聽不懂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很多人一提到廣東,就會想起當地的特色方言“粵語”,腦海裡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固有的認知,凡是廣東人都會說粵語,哪有連當地的母語都不會說的人呢?
這句話聽起來是沒錯,但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還真不一定都會說粵語。
只能說在廣東省,說粵語的人比較多,而且主要都集中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所以就給人造成了一種假象:粵語就是廣東省的母語。
殊不知,粵語只是廣東地區的特色方言之一,比如客家人就不會說粵語。
客家人說的就是獨具特色的客家語,而該語系也是廣東地區的特色方言之一,主要集中在閩贛粵三省交界處的山區丘陵地帶,同樣擁有很大的羣體。
何爲客家
一說起客家人,乍一聽上去好像是少數民族一樣,相信這也是很多人最直觀的第一感覺,就比如我們常說的土家族人、布依族人等等。
其實,不光我們這麼想,在歷史上和學術界,對客家人這一特殊羣體也有過很大的爭議。
比如有觀點認爲,客家人就是原本生活在當地的土著百越人。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什麼呢?依據是秦始皇野心勃勃,曾派了100多萬軍民遠征嶺南,當地的百越人家園被佔領之後,只能躲進山區丘陵地帶定居生活了。
也有觀點認爲,客家人是東遷的畲族人;還有的觀點認爲,客家人是衣冠南渡的中原人;甚至還有比較極端的,從明中葉到晚清時期,廣東地區的個別《縣誌》上,稱客家人是“一羣落後、不開化的野蠻人。”
反正說什麼的都有,但都沒有解釋清楚,這個特殊的羣體爲什麼叫“客家人”。
直到民國時期,廣東有個學者叫羅香林的,在族羣研究中提出了一個“民系”概念。
說得直白一點,他以地方上的特色方言爲標準來劃分民系,比如說吳語的就是江浙民系,說粵語就是廣府民系,說客家話的自然就是客家民系。
而他對民系的研究,也是從方言下手,在對客家人的研究中提出了比較新穎的觀點。
他將客家話稱爲“新民話”,強調了客家人身上“客”的屬性。
也就是說,他認爲客家人並非當地的土著居民,而是從中原地區遷徙過來的“新民”,爲了與當地土著區分自稱“客家”。
這個說法,實際上是跟歷史上記載的幾次大遷徙非常吻合。
這也說明了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南遷的歷史,最終形成了這樣一個有別於當地土著的族羣。
先入爲主、後來是客,這也是從古至今都有的自然規律和法則。
五次遷徙
中國人從古至今,戀家情結都很嚴重,所謂“故土難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卻出現了五次大遷徙。
能夠讓中國人離開故土、舉家遷徙的原因,無非就是趨利避禍、尋求生存,實在是活不下去了纔會背井離鄉,否則的話沒有人會願意離開世代生活的土地。
古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大遷徙,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
公元311年,中原地區爆發的“八王之亂”,給了北方遊牧民入侵中原的可乘之機,中原王朝再次進入了分崩離析的至暗時刻。
中原地區的士族百姓爲了躲避戰亂,紛紛舉家向南遷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嘉南渡”。
這場大遷徙持續了4年之久,後來東晉朝廷爲了安置這一批遷徙的士兵,還專門成立了僑州郡縣,將大批人員分散至江淮流域安置,其中一部分移民還被安置到了贛江流域。
這次從北方南遷的中原士民,被認爲是後來客家人的先民,也爲南部開發和繼續南遷奠定了基礎。
公元878年,唐末的黃巢起義波及南方各省,大量的士民爲了避禍不得不繼續南遷,陸續進入了贛南地區、廣東北部和福建東南部。
第三次大遷徙就是宋朝的時候,遼、金相繼南下入侵中原,大批士民繼續南下,涌入閩、粵、贛地區的中原僑民越來越多。
客家人形成羣居的主體,基本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所以,主流的觀點認爲,客家人形成的時間,就是宋朝權力中心南移之後,南宋與元朝入主中原之間。
後來在元朝統治期間,以及清朝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中原和嶺南地區分別出現了兩次大遷徙。
這個時候,客家人經過數次遷徙之後,主體仍然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但是雲貴川、廣西、江西等地也有了客家人的羣體。
比如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就有一批人就涌進了四川地區。
但他們說的方言當地人聽不懂,只是知道他們從廣東地區遷過來了,就稱他們是“土廣東”。
實際上這批人說的是客家話,正兒八經的客家人。
文化特色
客家人無論經歷了多少次遷徙,始終保持着原有的族羣意識和歷史文化特色,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方言。
民國時期有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叫章太炎,對客家語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該語系跟閩語、粵語差距很大,基本音韻都不一樣。
後來他又把客家語跟其他地區的方言進行了對照,發現客家語跟鄭州土話的音韻極爲相似,甚至連很多傳統風俗,以及很多常見食物、用品等的叫法都一樣。
因此他從語言角度上得出了一個結論:客家人的先民就是河南地區的中原人。
那爲什麼中原人南遷之後,繁衍了數十代人卻仍舊沒有被當地的土著所同化呢?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比較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抱團生存的現象。
這種現象很普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流落海外的國人抱成一團自成一體,延續的也還是我們原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幾乎很難被外國人同化。
這種情況在國內也是一樣,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同鄉之間最容易往一塊擠。
再加上中原士民南遷的時候,家族是最小的單位,大部分都是一整片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集體遷徙。
到了陌生的地方之後,這些人還聚在一起生活,在傳統風俗和歷史文化等方面,跟當地的土著格格不入。
所以,當兩個族羣的力量旗鼓相當的時候,相互之間很少能產生影響和同化。
總結
說一千道一萬,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但這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國是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漢族也好,少數民族也罷,都是打斷骨頭連着筋、共飲長江水的中國人,只不過生活的地區、所說的方言、以及風俗習慣不同而已。
這纔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時刻銘記的事情。你覺得呢?
#深度好文計劃#參考資料:
[1]關於客家人的定義、源流與分佈——廣東文史網
[2]客家人:“客”從何方來,“客”到何處去?——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