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純正漢族人,人口超過1億,說的正宗漢語,我們卻聽不懂
前言
近年來,隨着文化自信與日俱增,國潮、國風成爲了愈來愈多年輕人的新寵,以漢服飾爲文化爲代表的“東方美學”同樣在國外掀起熱潮,備受國內外青年羣體追捧。
漢服作爲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一種服飾而已,蘊含獨特審美之餘,更是傳承着中華民族的深厚內涵。每當傳統節日,不少年輕人都會穿着漢服上街,舉手投足間盡顯從容。
我們現在統稱的漢服,分別來自漢朝、魏晉六朝、隋朝、唐宋和明清,每個朝代服飾的樣式各不相同也各有特色。只是,並不像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那般具有強烈鮮明的辨識度。
自民國初年的“五族共和”開始,漢族的民族形象就沒有那麼鮮明的着裝特徵,但後來也不做明確標識主要是因爲人口占比極大,且1953年至1964年期間正值多民族團結宣傳時期。
被迫遷徙,客居異鄉
儘管漢族沒有像少數民族一樣通過服飾樹立鮮明形象,但民族靈魂並沒有丟,這裡說的漢字靈魂便是指漢語。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推廣普通話,久而久之大家也都默認普通話就是漢語。
現代人所知的“普通話”是經過標準化的,是中國大陸的官方語言,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華人聚居的國家則被稱爲“華文”,但其實現在的普通話與正宗的古漢語存在較大區別。
現代漢語包含官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閩語、客家話,而客家人也被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稱爲“中原最純正的正統漢人後裔”,客家話也被認爲最正宗的漢語,爲什麼這樣說呢?
客家人起源於先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了鞏固南方,派遣大量軍民,這是客家人首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之中,但第一次真正的大遷徙是西晉八王之亂時期。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令中原戰火紛飛,北方匈奴、鮮卑、羯、氐又趁虛而入,手無寸鐵的百姓不堪戰亂,無奈開始南遷,來安徽和江西繁衍生息。
《贛州府志》就記載着,南宋贛州從紹興年間的120985戶增至淳熙年間的193339戶。汀州崇寧年間是172432戶,慶元年間則達到218570戶,符合《資治通鑑》裡多次“淮漢入汀”的記載。
戰亂迫使中原漢人一再南遷求生,宋朝中期從中原遷徙到贛南一帶的漢人有百萬之多,可烽火燃不盡,加之贛南地區不產鹽,百萬人口開始向兩廣、福建一帶遷徙。
2003年,復旦大學的李輝教授曾經採集福建長汀148位客家男性的Y染色體進行研究分析,這148人來自47個姓氏且無親緣關係,但涵蓋了長汀絕大部分客家姓氏。
研究結果顯示,客家人基因庫中父系遺傳結構80.2%來自北方漢族,印證了史書中客家先民是中原南遷漢人的記載。
古音古韻,堪稱活化石
明清時期,寄居本地的非土著居民的戶籍一律會被標記爲“客籍”,用以區分當地土著居民。久而久之,這些客居異鄉的中原漢人就被稱爲“客家人”。
客家人作爲漢族民系的一個分支,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堅守着自己的文化習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習慣、社會結構以及獨特語言,有多獨特呢?
所謂“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客家話就是哪怕只隔了一座山都會有差別,因此在福建也有了“八閩不相通”的說法。
客家是漢族裡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維繫客家人的重要橋樑就是客家話。只要開口講的是客家話就是自家人,儘管有細微差異,共同的鄉音就是他們的名片。
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徙,從不放棄自己的語言,客家話也被譽爲“古漢語活化石”,專門研究客家話的學者溫昌衍就指出,客家話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韻。
在語言專家模擬的古漢語視頻中,《詩經·國風·無衣》裡“修我甲兵”的“我”古音(a:j),與客家話“亻厓”相當接近,屈原“吾將上下而求索”裡的“吾”(a:)也接近“亻厓”的發音。
儘管歷經千年,客家話是唯一繼承上古漢語第一人稱發音的方言。從客家人的遷移過程和形成時間來看,客家話當中保留的古漢語特徵主要是唐宋時期的輕脣化發音。
上古音裡重脣音的[p]或[m],輕脣聲母是[f][v],比如“奔”之於客家話的輕脣化就是“分”、“補”爲“斧”、“磨”爲“無”等等。如果要更明顯的對比,不妨看看數字一到十的發音。
不同於普通話的四個音調,客家話繼承的古漢語發音是最完備的,在保留上古漢語腔調之餘,客家話共有六個聲調。普通話有39個韻母,客家話則是56個,這也是客家話晦澀難懂的原因。
悠久傳承,不忘祖宗言
聲調系統相對複雜之餘,客家話裡的詞彙也和今天的普通話完全不同。雖然客家人自古因戰亂數度舉族南遷,但他們極爲重視保持“祖宗言”,很多古漢語詞彙和語義得以保留至今。
杜甫的《兵車行》其中一句“爺孃妻子走相送”,“爺”在普通話的理解就是祖父的意思,但其實在古漢語裡指“父親”,一如《木蘭詩》的“不聞爺孃喚女聲”,客家話稱呼父親就是“爺哩”。
客家話的語法還保存了古漢語名詞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特點,客家人講“風谷”其實是“用風車吹”的意思,說“這個人很牛”可不是稱讚對方厲害,而是說這人很無理。
許多人認爲粵語難說難懂,然而客家話顯然纔是箇中翹楚。不過,客家話作爲客家族人獨有的交流語言,再怎麼難懂仍是我國七大基礎方言之一,使用範圍極廣。
據世界人口分佈數據統計,中國境內生活着6000多萬客家人,海外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家也散落着4000萬客家人,難怪會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