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宗教!神社在日本 與軍國主義緊密聯繫

高雄市岡山公園的日本神社鳥居下方掛着大紅燈籠,評價兩極。(本報資料照片)

「神社是日本是固有傳統宗教神道教的祭祀設施,而神道教在二次大戰前有『國教』的性質!」日本研究專家李中邦表示,神社在臺灣,可算是「去中國化」、將臺灣日本化,作政治鬥爭、認知作戰等整個環節的一部分。

崇拜神道教是日本國民義務

李中邦說,日本古代,神道教曾與佛教、儒學混合。至江戶時代即有學者提議神道教要脫離儒學。到了明治維新初期,明治政府興起「廢佛運動」,要神、佛分離,神道教遂成爲國家的宗教,內務省裡也設置一部局來管轄全日本的神社,而所有神職人員皆成了內務省職員,連同其財務皆由帝國政府管理。儘管明治政府名義上承認信教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爲日本國民的義務,也成爲統治、教育國民的一種手段。當時在日語裡稱爲「國家神道」,教導百姓忠貞愛國、誓死效忠天皇、作戰要英勇,與軍國主義密切關聯。

李中邦表示,1930年代還爲配合戰爭動員,日本政府還將神道與國家合爲一體,作爲精神總指標,宣揚道德傳統與愛國意識。

1945年日本二次大戰戰敗,在美國等佔領盟軍要求下,日本政府宣佈政教分離,裕仁天皇發佈詔書,宣佈自己是人不是神,廢除國家神道,政府不得資助神社,李中邦說,但神社神道已成爲日本神道教信仰的主流。此外,日本曾在臺灣及併吞朝鮮後的朝鮮半島普遍設置神社。

在臺設神社是爲了日本人祭祀方便

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既沒有神社,也沒有神道教。李中邦表示:「神社會在臺灣出現,完全是殖民政府爲了方便殖民臺灣的日本人祭祀方便而普遍興建。」日本領檯後沒多久,帝國議會就決定在臺北圓山興建國家級祭祀場所,即「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隨後,總督府即在全臺各地主要地方建造神社,如基隆、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花蓮、臺東、澎湖等地。

「不過,神道到底不是臺灣人普遍的信仰文化,相關產物都隨着日本戰敗而劃下句點。神社本來被臺灣人淡忘!」李中邦說,只是李登輝及陳水扁當政以來,從中學歷史教科書變更開始,自中央到民進黨當政的地方,日本文化、建築都快速恢復、復舊。如2015年臺中公園裡原臺中神社的鳥居修補、立起來;2021年4月桃園市長鄭文燦,在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舉辦春櫻祭活動,慶祝神社落成80週年。事實上臺灣現在有「祭」字的文化活動都是模仿自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