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紅最大斷點直指兩處 學者建議:多管齊下補漏洞

蘇丹紅邊境管制出現漏洞,全臺流竄查緝遇瓶頸,食安五環被批破功,食品藥物管理局前局長康照洲認爲,有必要做全國商業市場大調查,釐清進口商之間、上下游供應鏈的關係,並從最大斷鏈的傳統市場、夜市往上溯源,找出沒商業登記的中間供應商,串連各個斷鏈和漏洞,做好全面食安管控。

康照洲今指出,地方政府有權責監督、稽查廠商,且罰款是一項財源收入,照理講地方政府會積極執行相關工作,過去曾發生地方官員與廠商交好的弊病,在如今資訊公開化,這種情形逐漸減少,現今縣市政府遇到的問題是中央提供的資料無法串連,從中找出下游廠商和攤商。

他說,理想中的食安網絡管理是進銷貨都有資料可循,當發生問題時,抓出一點就能找出所有問題供應鏈,可是邊境管制出現A商進口的食品(食材)出狀況,A廠找親友設立B公司進口,B出包再由其它親友設立C公司,因我國申設公司法令寬鬆,申請經營項目一大堆但內容籠統,若沒一一細究,實在不清楚到底進口什麼,尤其是化工原料,因此容易出現漏洞。

過去政府曾想過採用資料流追查進口商之間的關係,例如從戶籍資料瞭解彼此關係,但若找同學、朋友,就無法從戶籍資料看出端倪;政府也想過財政部規定廠商開立電子發票,從發票記錄串連廠商進銷的完整供應鏈,但廠商不在商業登錄名單、經營規模小,就無從要求開立電子發票。

以前政府規定「業必歸會」,小廠商抱怨入會被大廠商欺負,這項規定取消,導致商業登記出現很大空白,不少家庭式的工廠沒登記,這些工廠產品大多賣到夜市、攤販市場,成爲食材原料供應鏈很大斷點。

康照洲建議,政府應由上而下進行全國商業市場大調查,經濟部落實大小廠商的商業登記及瞭解進口項目內容,另一方面由下而上溯源追查夜市、市場攤商的產品供應來源,層層往上查出中間供應商的貨源,以免像追查塑化劑,容易查大廠,遇到免開統一發票的麪包店就斷鏈,多管齊下做好源頭與溯源的食安管理。

蘇丹紅使用廣泛,如層層漣漪引發新一波食安風暴,縣市衛生局教民衆辨識自保。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