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奮力“挑大樑”

本文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蘇大強”奮力“挑大樑”

江蘇高質量發展開年新觀察

本報訊(記者劉亢 凌軍輝 楊紹功 柯高陽)歲末年初,蘇州崑山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7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0.3%。外部承壓之下,外貿進出口仍創新高,彰顯活力和韌勁。

崑山是江蘇奮力挑大樑、追求高質量的縮影。開年全省450個重大項目,驅動6400多億元投資;新增3家“燈塔工廠”、累計達12家,居全國第一;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14家、累計達110家,全國最多;13個設區市全部入圍國家先進製造業百強市……

開年就是開工,開工就要實幹。江蘇堅定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大責任,全力補短板、揚長板、固底板,以當表率、做示範、走在前的果敢擔當,奮力爲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熱力江蘇

沒有鮮花、紅毯、背景板,只有一條橫幅……1月2日,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江蘇省市幹部、企業家代表數百人集聚蘇州,在工地上爲今年首個開工的省級重大項目舉行簡樸熱烈的開工活動。

大道至簡,項目爲王。江蘇今年將安排實施重大項目450個,年度計劃投資6408億元。“按照計劃,這些項目上半年要開工75%,今年9月全部開工。”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沈劍榮說,今年省重大項目數量、年度計劃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3.1%、13%。以高質量項目講好高質量發展“硬道理”,江蘇穩穩托起全年經濟基本盤。

盤子大,但不是什麼菜都往裡裝。“要樹牢正確政績觀,立足實際、實事求是,堅決杜絕爲招引項目搞內卷式競爭。”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強調,看項目建設,看數量更看質量效益,看體量更看科技含量和綠色含量,看財稅貢獻更看帶動引領效應,看當下產出更看未來競爭力。

新年伊始,地理版圖形似蝴蝶的“新能源之都”常州,完成新一輪蝶變,高質量邁進“GDP萬億之城”。由此,江蘇成爲全國首個擁有5個GDP超萬億元城市的省份。

起步就衝刺,落實不走樣。連日來,江蘇多地舉行“新年第一會”,因地制宜搶開局、起好步。

擁有60多萬家民營企業的南京,發力培育創新型民營經濟;工業產值超4萬億元的蘇州,聚焦“蘇州智造”強基提質;人均GDP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的無錫,推出專精特新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管理體系;開發園區畝均稅收提升13%的鎮江,深入推進“一區多園”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園區質效……

“方向明、措施實,企業發展就有目標、有信心。”參加蘇州“新年第一會”的好孩子集團董事長宋鄭還說,當前經濟形勢複雜,企業發展猶如逆風騎車,但政府雷厲風行的開年行動讓企業吃下了定心丸。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追求產品質量和安全的極致,好孩子還將自加壓力、不斷進取。

政府企業同向行,加速集聚新動能。新年伊始,德國舍弗勒公司加緊推進製造基地新能源三期項目建設,落戶太倉28年,企業增資13次、累計投資超20億歐元;不久前,南京高速齒輪製造有限公司拿下“江蘇省綠色工廠”稱號,全球每新增3颱風電主齒輪箱就有1臺出自這裡;啓東生命健康科技園生命星灣一期項目主體工程即將封頂,上海和江蘇的40餘家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企業翹首以盼入駐,助力長三角科創深度融合……

工廠工地機器轟鳴,商場景區人頭涌動。花市裡奏響國風音樂會、老廠房舉辦《紅樓夢》服飾秀、市中心萬人倒計時迎新年……元旦假期,南京成爲全國跨年熱門目的地,全市接待遊客達486.1萬人次,同比上漲309%。整個小長假,江蘇接待遊客逾14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171億元。

城市節日氛圍拉滿,田間地頭年味日濃。走進產糧大市徐州,大批農業物資正在銅山鐵路貨運樞紐分流,送往鄉間農資倉庫。“新一批瓜菜種下,最快的春節期間就能上市。”一位蔬菜種植大戶說,村裡合作社搞起種養、觀光、民宿“一條龍”服務,吸引城裡人到鄉下過年。

臨近春節,滆湖中央的五萬畝控藻淨水增殖漁業試驗區內,不投餌料、專吃藻類的“環保魚”茁壯生長,水體總氮明顯下降,探索大水面生態漁業新路子。沿湖居民辦起漁業文化節,不僅吸引大量遊客,還簽下農業訂單。農業豐收不僅取決於四季調和,更依賴“三生”融合。

既是經濟大省、工業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江蘇統籌發展高線和安全底線,以佔全國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餘”,糧食總產連續10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87%。

動力江蘇

一塊特鋼的“誕生之旅”,展示智能製造的世界標杆。走進中信泰富特鋼江陰工廠的智能車間,控制大屏上數據實時更新,生產全程盡在掌握。工人輕點鼠標即可完成鍊鋼,噸鋼能耗降低10%以上。

這個新入選的全球特鋼行業首座“燈塔工廠”,顛覆人們對鍊鋼“傻大黑粗”的傳統印象,標註中國智造新高度。目前全球153家“燈塔工廠”中,江蘇有12家,穩居全國第一。

燈塔“地基”穩固如磐,“塔尖”才能高聳入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爲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持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佈局。

大江之畔,南京紫金山實驗室發佈10多項全球首個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創下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多項“全球第一”;太湖西岸,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開展攻關,助力國產海洋裝備潛向更廣袤深藍;黃海之濱,連雲港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順利完成多次試驗,填補大功率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空白……

建設重大科創平臺,攻堅關鍵核心技術,江蘇不斷攀登科技創新高峰。目前,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爲3.2%左右,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位列全國第三。

剛開年,常州德創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拿到數千萬元訂單,生產線擴產提上日程。“液晶顯示屏上用到的異方性導電膜,自1976年被髮明以來一直由日本企業壟斷,現在我們終於實現量產。”企業總經理李德說,歷經多年持續攻關,公司主打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補上了制約中國面板行業發展“短板”。

錨定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的科技創新體系,江蘇着力加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全鏈條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在產學研深度合作中貫通融合。

科技領先一步,產業領先一路。成立11年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注產業技術研發與轉化,與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建立350多個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超7000項,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業,服務企業超過20000家。

年初,又一輪冷空氣來襲,南瑞集團變電技術工程師冒着寒風檢查各個點位,人工驗證智能巡查系統算法識別率。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讓變電站外部狀態可觀、內部狀態可測、運行安全可控。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山社武說,以國家重大需求爲導向,南瑞努力實現核心技術、裝備國際領先、自主可控,保障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口,江蘇發力技術“無人區”,競逐產業新賽道。“新能源之都”常州錨定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加快打造龍城芯谷;“物聯網之城”無錫聚集一批產業鏈企業,搶灘人形機器人賽道;老工業基地徐州加速產業轉型,打造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集羣……

新技術賦能新產業,新質生產力拔節生長。剛剛過去的2023年,江蘇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1.3%、49.9%;全國近六分之一的領跑技術分佈在江蘇,五分之一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江蘇製造。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表示,江蘇堅決扛起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中勇擔第一方陣的使命,充分整合科技力量和優勢資源,努力培育更多創新之火、科技之花、產業之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爲我國參與全球產業科技競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活力江蘇

冬季枯水期,長江江蘇段依舊浩浩蕩蕩,萬噸巨輪往來如梭。這裡是長江黃金水道“鑽石航段”,承載全線七成貨運量、全國一成半水上貨運量,助力江蘇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

一寸水深一寸金。1月15日,裝載5.6萬噸糧食的利比里亞籍散貨船“阿爾法發現”輪安全靠泊南京港,吃水深度11.6米,創歷史極值。從上個紀錄11.36米到如今11.6米,海輪單次進港可多載3000噸以上,每年能爲貨主企業節約成本約4000萬元。

一分堅忍一分強。前幾年世界航運市場低迷,南通船舶海工苦練內功,向綠色化、高端化攀升,摘得大型郵輪、LNG運輸船兩顆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40多艘國際國內首制產品出江入海。一開年,南通船舶海工迎來井噴式發展,僅惠生重工一家企業就手握訂單超350億元。

通江達海,通向世界。作爲江海中轉樞紐港,太倉港集裝箱碼頭裝卸晝夜不停,去年外貿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大關,近洋航線覆蓋東亞、東南亞國家主要港口,外貿支線與上海港之間公交化運營,助力4000多家外貿企業高效進出、連通世界。

水路大進大出,鐵路風馳電掣。元旦當天,連雲港新年開行的首趟中歐班列載着汽車配件、家用電器等,從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出發,駛往中亞國家;同日,南通海安物流基地內,一列滿載貨物的班列鳴笛啓程開往越南河內。有去有回,不久之後,“鋼鐵駝隊”會把來自歐洲、中亞和東南亞的機械、木材等運回中國,開啓新一輪國際循環。

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擁抱世界,以區域協同聯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以揚子江城市羣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江蘇全方位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更好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2023年,江蘇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佔全省外貿比重升至42.9%,“新三樣”出口規模、RCEP簽證出口貨值均居全國第一。

暢通雙循環,延伸產業鏈。在無錫,4公里長的陸藕路誕生9家上市企業,聚焦智能製造協同發展;在常州,3400多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集聚,生產動力電池的32個主要環節,31個有相關企業在當地;在蘇州崑山,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塊顯示屏發往產業鏈下游,40多家光電企業緊密配合,年產值超千億元。

把上下游鏈接成“咬合的齒輪”,江蘇圍繞50條重點產業鏈、30條優勢產業鏈和10條卓越產業鏈,舉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航母”,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總數增至10個,居全國第一。

一起涉外糾紛權責判定後,身在地球另一端的外方當事人隔着屏幕豎起兩個大拇指。“法庭的國際公信力立住了,會吸引更多外企來投資興業。”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庭長蔡燕芳說,成立三年來,該法庭主動援引國際化規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累計受理3000多個案件,涉及53個國家和地區。

從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型開放,到規則、標準的制度型開放,江蘇不斷提升對全球資源要素集聚、配置、輻射的能力,推動形成東西互濟、內外聯動的開放新格局。

設在新加坡的蘇州商務中心,正成爲新加坡企業進入中國和中國企業投資新加坡的新通道。從早期由新加坡幫助招商,到今天在新加坡招商,甚至反過來爲新加坡招商……30年來,在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的蘇州工業園區,對外開放有了新內涵。“SIP”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英文縮寫,“I”的涵義從“Industry”(工業)拓展爲“Innovation”(創新)和“International”(國際化)。而這兩個新內涵,恰是江蘇打造開放新高地的潛力和優勢。

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和國家先行先試政策,江蘇制定實施38項制度型開放政策舉措,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不斷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魅力江蘇

冬日清晨,遼闊的黃海溼地被成羣丹頂鶴的高亢鳴叫喚醒。這裡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上數百萬候鳥的“加油站”,每年有約400至600只野生丹頂鶴在此越冬。不久前美國加州州長紐森到訪時,一隻陪同“參觀”的丹頂鶴意外走紅,以優雅姿態爲美麗江蘇代言。

動物有靈,照見生態美景。近年來,江蘇經濟保持平穩健康增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總體保持Ⅱ類,太湖連續16年安全度夏、水質藻情創16年來最好水平。

看得見星空、聞得到花香、聽得到蟲鳴,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高品質生活的成色。新年假期,人們盡享自然之美、山水之趣:沿太湖散步,溼地公園早已取代髒亂的魚市碼頭,桃花水母等生態環境敏感物種大量回歸;南京長江岸邊,江豚“能見度”越來越高,野豬渡江登上熱搜;連雲港灌河口,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消失多年的僞虎鯨重新現身……

江海間,人與自然相融;城牆下,原住民與新業態共生。入夜,花燈亮起,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片區遊人如織。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年久失修的老舊房屋。如今,經過因地制宜微更新,人居環境顯著提升,原住民與年輕人在古樸精緻的街角相遇,歷史傳承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小西湖變遷是現代新生活的寫照。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江蘇堅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入民生領域,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持續加大優質公共資源供給。

2023年,連雲港建成“就在港城”智慧就業服務平臺,幫扶失業人員再就業2.5萬人,支持自主創業1.8萬人;淮安持續提升困難羣體保障水平,“一戶一策”精準關愛睏境婦女兒童家庭;泰州累計改造更新商業網點1800餘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日益可感;宿遷加速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努力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公共服務從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質型轉變,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

新年伊始,江蘇錨定更高民生保障目標。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實現村(社區)全覆蓋、建成1200個甲級村衛生室、與羣衆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入駐便民服務中心、城鄉社區民主協商平臺全覆蓋……到2025年,江蘇將堅持盡力而爲、量力而行,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有“倉廩實”的底氣,更有“知禮節”的文氣。一座金陵小城,演員身着古代服飾,展示精美絕倫的雲錦製作場景,吸引孩子們動手體驗非遺製作;一條文昌路,彙集唐代石塔、宋代古井、明代文昌閣、清代運司衙門等歷史遺存,實現“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一方園博園,老水泥廠變身美麗園林,廢棄礦坑再現江南盛景,讓遊客“一日看遍錦繡江蘇”……據銀聯商務數據,2023年江蘇文旅消費總額5366億元,佔全國文旅消費總額的9.74%,位居全國第一。

用文化豐盈提升幸福指數,江蘇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升級版”。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斬獲中國舞蹈藝術最高榮譽荷花獎,《封神第一部》《八角籠中》榮獲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文旅部的最新發布顯示,江蘇省114家公共圖書館有96.6%被評爲全國一級圖書館,佔比全國第一。

物質與精神交織上升的雙螺旋,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強動力。蘇南小城常熟,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星羅棋佈,“10分鐘”文化圈覆蓋城鄉,文明涵養潤物無聲;“幸福之城”太倉,老茶館裡常見一對老叟,一人拉二胡、一人彈吉他,中外混搭交融合鳴;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長25.7米、高8米的河道沉積剖面圖蘊藏千年運河變遷的密碼,引無數遊客駐足沉思……

長江滾滾東逝,運河貫穿南北,兩大中華文化標識在江蘇大地交匯;江河流日夜,浩蕩如絃歌,一橫一縱交相輝映,彰顯中華文明持久生命力。

“今天我們要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書寫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江蘇答卷。”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說,江蘇將高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更加註重以文興業、以文聚力、以文促經,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