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醫療險規畫改走「混搭風」
很多人手上都有醫療險,醫療險的理賠機率高、理賠爭議也時有耳聞。根據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最新公佈的2020年第2季申訴暨評議案件統計,在人壽保險業理賠常見爭議類型中,以手術認定(14%)、必要性醫療(11%)與理賠金額認定(10%)爲3大最常見類型,可以看出醫療理賠是保險公司與保戶常爭議的關鍵點。
這些爭議,除了是兩造認定差異,醫療險保障無法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也是成因之一。但近年保險公司已陸續推出符合醫療現況與民衆需求的保單,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鄭中安接受《Smart智富》月刊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醫療險規畫走「混搭風」,在保單內容設計與給付方式,都跟過去有所不同,因而民衆應從「新」調整保險規畫,纔有完整保障。以下爲專訪紀要:
《Smart智富》月刊記者問(以下簡稱「問」):現在民衆進行醫療規畫,跟過去有什麼不同?
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鄭中安(以下簡稱「答」):醫療險是個在臺灣歷史久遠的保單,很多人都有投保,但早期的商品設計都朝向All in one的概念,就是什麼保障都包在裡面。這對剛開始投醫療險的民衆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現在反而是一種負擔。因爲醫療技術進步,這些舊式的醫療險可能會發生應對不了醫療新技術、無法給付的情況,導致民衆的醫療保障有了缺口。想再加保,若還是遇到這種包山包海型保單,就會出現花不少保費卻重複投保的情況。
因此現在很多保險公司在設計醫療險商品時,走向多元碎片化的概念——依保障內容切分成不同功能的醫療險保單。像現在很多保險公司就推出各式保障定期或附約出單的醫療險,讓已投保醫療險的舊保戶,依自己缺口需求加保。
問:醫療保險規畫走向分類混搭風,所以每個人的配置都不一樣囉?
答:沒錯,就像投資組合會有核心與衛星配置,醫療險規畫也是一樣,而且每個人會依年齡與需求做不同選擇。有人認爲最重要的是醫療險,有人則將失能扶助險視爲核心保單。在不同人生階段,核心、衛星的配置也會隨之調整。
以前30歲~50歲是投保醫療險的主要保戶,但現在少子化、保險意識提高,很多爸媽會在小孩一出生就幫他規畫保險,這時住院醫療險就是核心。而熟年或屆退族的核心醫療險則是失能扶助險,可看出在不同年齡的不同配置重點。
順應當今需求 新型態保單接連推出問:近年有不少保險公司推出「自負額醫療險」,也是此概念下衍生的新型態保單嗎?
答:可以這麼說。目前自負額醫療險在臺灣剛起步,它的主要目的,是填補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保障額度不夠的問題。
但是早期買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現在難免會遇到額度不夠的問題。若再找另一家保險公司買新的保單,必須再買一張主約(編按: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爲附約出單,必須附加在主約保單下);而自負額醫療險的設計,就是補強舊保單不足的保障缺口。
不過,保戶可能要先買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才能再買自負額保單來補強。未來可能會出現純粹的、投保較無限制的保單。消費者若願意自行承擔部分醫療費用,保費會更便宜。
問:現在也盛行一次給付型的醫療險,這也是新型態醫療險的調整方向嗎?
答:這也是一種新方向,一來是保險公司的風險控管可以做得好;再來是對民衆來說簡單易懂,拿到一次給付金,可以有更多彈性決定錢怎麼用。
以前國人投保,以多次給付醫療費用保障爲主,例如定額給付的癌症險,保戶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非醫療費用像營養品的採買或中醫治療,卻無法給付,因此催生了一次給付型癌症險,讓保戶能自己安排保險金,更有彈性。
但不同給付型的保單還是要混搭,依保戶的需求,在保障與保費負擔上做權重調整。
問: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高齡族羣的保險規畫,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
答:高齡保險規畫包含了醫療、長照等多面向的準備。近3、4年來我們投入很多心力,爲銀髮族設計合適的商品。像近年新推出的終身醫療險,75歲前日額保障、75歲後提供實支實付,補足高齡醫療缺口。
在長照保障的部分,近年市面上的失能扶助險以純粹的失能給付爲主。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爲失能扶助險的目的是照顧被保險人本人,而不是身故受益人。保險公司商品設計的責任就是在民衆需求、各項長壽風險與保險費用等抓好平衡,才能在合理的保費下,爲民衆提供適合的高齡保障,解決長壽風險。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Smart財經好讀
★封面故事搶先讀◆3理由投保終身醫療險 轉嫁醫療行爲的隱形支出★住院費用「實支實付險」沒有全部理賠,問題出在哪裡?★新冠肺炎擋不住,全世界都怕!專家:這3張保單是抗疫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