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監測有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局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補強監測預警短板,持續提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支撐能力,完善流域雨水沙情監測站網,加快構建由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現代化水文監測預報體系,保黃河安瀾。
“通過遙測‘雲中雨’,可提前半個小時獲知雨情,通過計算‘落地雨’獲得河道內產匯流流量和水位,再加上各水文站之間的數據互通,實現延長洪水預見期與提高洪水預報精準度有效統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局副局長吳幸華說。
“我們與中國氣象局蘭州氣象乾旱研究所和青海省氣象局在強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完善流域水文氣象信息共享機制,優化預報模型參數,夯實水文預報數據基礎,加強了預報產品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局水情信息中心副主任康健說。
“目前,黃河甘肅段有水文站6處、水位站1處,黃河上游有水文站19處、水位站3處、雨量站75處,上游測區水文測站測報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吳幸華說,在“第一道防線”構建上,他們與甘肅省氣象局等單位開展交流合作,深入推進水文、氣象深度融合,不斷完善預報預警工作聯動機制。
“第二道防線”要對“落地雨”進行評估。隨着水文部門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及新儀器的使用,黃河上游第二道防線構建日趨完善。在蘭州水文站水文纜道自動測控臺上,橫跨黃河兩岸的纜道上安裝着用於測驗的鉛魚,使用過程中,鉛魚沿纜道行進,根據水文工作人員的指令隨時下潛。“以前測驗需要人工觀測水位,現在是全天候自動化設備,每6分鐘就會自動上傳數據。”蘭州水文站站長陳國樑說。
在中山橋的橋墩上,安裝着光電測沙儀。“含沙量監測包括含沙量大小、泥沙粒徑等,這對黃河泥沙治理、河道衝淤意義重大。我們通過在線監測含沙量,結合鉛魚安裝多倉取樣器自動化取樣後進行數量、顆粒級配的分析。”陳國樑說。
蘭州水文站配有水文全自動測流纜道、吊船纜道、自記水位計等測驗設備。近年來,該水文站建成應用了水位自動採集處理、光電測沙儀、自動報汛、在線整編、全自動測流纜道等系統。
“我們圍繞黃河上游流域防洪、水庫調度和山洪災害防禦等業務需求,持續提升自動化測報水平。”吳幸華說,他們不僅有一批新儀器投產應用,水文資料在線整編系統和“北方片”系統也同步運行。通過推行“巡測優先、巡駐結合”測報管理模式改革,黃河源區實現全面巡測,水文在線監測能力持續提升,自主研發的“黃河上游水文巡測管理系統”讓“一機在手,決策千里”成爲現實。
對“洪水”演進進行監測預報的“第三道防線”數字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
“15時12分,含沙量0.007千克每立方米,主流流速1.4米每秒,流量550立方米每秒……”在蘭州水文站水情值班室,工程師馬亮正在查看光電測沙儀測控平臺的監測數據,這些數據將實時傳送到黃河水文綜合信息平臺。黃河上游水情監控中心的監控大屏上顯示着甘青川18個水文站的視頻畫面,可隨時查看各河段實況,檢測各水文站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測驗情況。該局成功構建蘭州河段數字孿生場景,展示了黃河蘭州段全長49.5公里的三維數字化應用場景。
“我們通過對河段內的預報洪水、設計洪水、歷史洪水進行模擬推演,爲決策提供實時在線數據。”康健說,通過打造更具時效性和精準度的數據底板,將洪水仿真模擬與洪水預報相結合,爲上級決策提供了水文信息支撐。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