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擔心中國海軍航向歐洲
(圖/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官網)
法國《世界報》網站刊出一篇地緣政治文章「中國海軍實力迅速增長讓人擔憂」,專訪法國戰爭學院教授海軍戰略的歷史學家馬丁‧莫特。莫特認爲,北京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幾乎沒有高強度海戰的經驗,即使中國海軍在噸位和技術上與美國平起平坐,也很難獲得真正的戰鬥文化。他指出,中國艦隊的驚人增長令人擔憂,而且不僅僅是針對對美國,而且正在把它的棋子推向格陵蘭和冰島,以便有一天能夠通過北冰洋向歐洲投射...。
法國人馬丁‧莫特對於海軍史的認識必然很深。想必也知道馬漢怎麼批評法國:「法國扮演着一出悲劇的角色,由於法國西南兩面環海、但東北兩面又靠大陸,先天上法國必須同時準備陸防與海防;在海上更慘,西面大西洋與南面地中海幾乎是兩個不連續的空間,這使得資源有限的法國海軍又必須一分爲二,而無法集中兵力進行決定性殲滅戰。」
軍事界有一句諺語:「一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發展海軍需要一個世紀,表示海軍必須要有深厚的海洋文化:
第一,向海洋發展必須要有不屈不撓的決心與勇氣,特別是在戰敗、或在遭受嚴重海上戰損之後,最容易折磨人們從事海洋冒險的志氣。
第二,希臘、羅馬、英國、法國、美國、中國的地緣位置不同,發展方向也不一樣,特別是中國的海洋經驗完全異於西方國家,在作法上也會有差異。
第三,海軍歷史發展與海軍文化之孕育,與商業及貿易有關,例如希臘時代以及啓蒙時代的英國。中國向海洋發展也是基於海上絲路的歷史記憶,完全就是貿易取向,與西方國家傳統所認知的擴張與掠奪不同。
現今中國艦隊的海戰經驗的確不如美國,可能連出海訓練的時間也比不上美國海軍,這是中國海軍正在「補課」的階段。例如每年3次的亞丁灣護航編隊,從2008年底至今已經派遣了42批次;從2012年開始的年度中俄海軍聯合演習,至今已達11次;再加上解放軍海軍自己的演習,目的就是要迅速的獲得海洋經驗。
莫特擔心,中國艦隊將頻繁地出現在地中海、北極航路,歐洲有理由爲此感到憂慮。事實上我們必須知道一個名詞:海上絲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鼎盛於唐宋明清,鄭和爲此七下西洋,是最爲古老的航線。
現代中國海上絲路分爲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通過南海到印度洋、再延伸至歐洲和非洲,以及從中國沿海港口經由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帶一路倡議在陸路的問題不大,因爲美國勢力很難進入歐亞板塊;但在海路,絕對在美國海軍的勢力範圍之內。
海上絲路的原理很簡單,不過是複製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試圖打通從中國沿海到歐洲和非洲東岸的通路,也是目前亞丁灣護航編隊的航線。從中國大陸經營南太島國和印太航線就可看出,南海絕對是中國大陸必須牢牢掌控的基地,無論是到歐洲或南太平洋必經南海,這是爲什麼美軍對此感到焦慮。
至於歐洲的不安,只是一種情結或情緒而已,習慣了就好。過去都是西方介入亞洲,想不到來自東方的陽光竟然這麼熾熱。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