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紅痛僵硬」以爲工作過度 單親媽辭職就醫才知這病惹禍

單親雙手紅痛僵硬」以爲工作過度,就醫才知這病惹禍。(圖/財團法人風溼基金會臺灣抗風溼病聯盟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40歲的上班族小芸化名)是位單親媽媽,2年前開始雙手關節紅腫疼痛僵硬,原以爲是工作過度所致,一年多前因全身多處關節腫痛難耐,日常生活行動都發生困難離職,直到經轉介風溼免疫科就剪,才知道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惹禍。

類風溼性關節炎因關節滑膜不正常增生,進而破壞關節軟骨邊緣骨頭。據統計顯示,臺灣每年約新增4000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女性男性的三至四倍,隨着年紀增長,男女罹病比例漸趨近,提醒男性朋友也千萬別輕忽。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臺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典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經常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全身兩側的大、小關節,包括肩、肘、腕、膝、指間關節等都可能受到侵犯,多數病患會有3個以上的關節區域遭攻擊,且早晨也有僵硬現象,且往往持續1小時以上。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臺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圖/公關提供)

此外,類風溼性關節炎不只影響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憂鬱、氣喘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風,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籲患者應提高警覺,認識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併發症狀,及早就醫檢查與處置。

蔡世滋說,近年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已有很大進展傳統數十多年採用金字塔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類固醇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才加上疾病修飾抗風溼病藥物(DMARDs)接續治療。

現今的治療趨勢則強調掌握患者的「機會之窗」,在關節未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前,就採用有效的藥物,包括生物製劑介入治療。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增進患者的合作,可讓病情獲得大幅改善,達到「免藥緩解」目的

蔡世滋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關節一旦破壞往往難以復原,不要延誤黃金治療時機輕言放棄,當發現關節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時,應儘早前往風溼科就醫,遵照醫囑接受治療,都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小芸在生物製劑介入數週後,關節腫痛感明顯減少,也重新找到工作,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