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傳統節日如何更富生機?
數字時代,傳統節日如何更富生機?
近日,上海西岸智塔東塔5樓的傳媒港會議室裡暖意融融。上海市互聯網業聯合會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益委員會的單位代表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互聯網如何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生”。
這場會議沒有枯燥的數據彙報,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生動的“春節成績單”:拼多多首次免除西部物流中轉費,讓犛牛肉和車釐子翻山越嶺;B站首次直播春晚,吸引1億年輕人用彈幕“承包”年味;小紅書首次成爲總檯春晚獨家筆記分享平臺,帶着漢服文化“闖”向世界。
“我們想證明,科技不是傳統的對手,而是最好的搭檔。”上海市互聯網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大家討論的熱度持續攀升:從電商物流到非遺直播,從數字祈福到聲音檔案,而所有創新的內核,都指向同一個答案——傳統節日是穿越千年的文化共鳴。
“電商像條熱鬧的河,南來北往的年貨都在裡頭漂。”會上,拼多多“春節不打烊”項目負責人介紹,“年貨西進,特產東出”成爲年貨消費的新趨勢,“電商西進”推動西部特產加速“東出”,爲全國年夜飯增加一道“硬菜”。北方麻山藥南下銷量翻倍,福建冬筍七成賣到黃河以北,中國人用舌尖完成了最溫暖的“南北對話”。
今年,賽博祈福、數字平安扣等傳統習俗的“超時空改造”,也頗受歡迎。在B站,當UP主用掐絲琺琅、絨花等7種非遺技藝製作演出服時,滿屏的“經費在燃燒”彈幕中夾雜着科普彈幕:“求課代表!這個工藝是不是明朝的?”一場晚會,被年輕人玩成了“非遺公開課”。
“原來英國留學生是這樣包餃子的!”小紅書的“全球共奏春節序曲”話題下,留學生們曬出的創意年味讓人忍俊不禁:用巧克力醬寫福字的瑞士姑娘,拿紅襪子當紅包的巴西小哥,還有位法國博主認真研究“爲什麼春晚主持人要穿紅色”。“我們要讓春節變成一場沒有時差的世界派對。”小紅書相關負責人說。
上海市互聯網業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科技帶着人的溫度,傳統便不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跳動在每座城市、每個屏幕後的鮮活心跳,那些藏在點擊、彈幕和訂單裡的團圓渴望,永遠是中國節最動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