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氣象助力山城治理:從被動搶險到主動防災

原標題:

數字氣象助力山城治理:從被動搶險到主動防災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通訊員 劉玥 蒲希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和氣候條件,導致自然災害特點顯著:兩江交匯、庫區腹心,過境洪水多;山丘廣佈、降水不均,暴雨山洪多;城在山中、地形起伏,城市內澇多;地質複雜、切割強烈,突發地災多。

爲此,重慶氣象部門利用數字化手段,精準施策,打造數字氣象助力山城治理,實現了被動搶險到主動防災。

7月12日19時,嘉陵江今年首輪洪峰過境重慶中心城區,磁器口段最高水位181.48米。根據“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給出的信息,磁器口街道在洪水到來的前一天把所有的攤位和物資全部轉移完畢。

由於緊靠嘉陵江地勢低窪,汛期磁器口常遭洪峰侵襲。爲了更好守護沿江民衆生命財產安全,氣象、應急管理、大數據、水利等部門依託重慶數字氣象“四天”系統,聯合研發了“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

該系統由氣象部門牽頭,集成12個部門雨量、水位、澇情、實時交通路況等41類數據,重塑優化17項防汛業務事項,涵蓋流域洪澇、城市內澇兩大數字應用場景,利用洪峰推演、淹沒分析模型和風險普查結果,精準推演淹沒範圍,智能生成撤離方案,自動生成併發送撤離指令,實時查看受災現場圖像,實現防汛全流程閉環處置,將指揮調度時間壓減50%。“我們得知水位會到181米,就利用系統內的電子圍欄技術,對183米以下範圍的人羣和商鋪進行監控,對4.6萬餘人發送了預警信息。”磁器口街道應急管理崗負責人胡海軍說。

臨江商戶“望江樓”的負責人郭前雨對此深有體會,在洪水到來前,他就在應急管理部門和市政工作人員幫助下提前轉移受影響攤位的物資,沒有被淹的攤位則準備好防洪沙袋正常營業,“在洪水退的過程中我們也根據水位逐步恢復了各項經營。”

“‘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使得防汛決策指揮更加系統化、智能化和扁平化,大幅提升能力和效率,改變了防汛工作從過去的被動搶險到現在的主動防災,從以前坐着衝鋒舟驚險救援,到現在可以坐上大巴車提前平安轉移,有力提升區域現代化治理能力,爲保護人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更加堅強的保障。”沙坪壩區副區長趙祺說。

在沙坪壩,防災減災實現了各部門環環相扣、無縫銜接,各項工作統籌部署和超前預置。而這,只是氣象部門助力超大“山城”重慶以數治城衆多實踐中的一個縮影。通過“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實時對沙坪壩境內嘉陵江沿江實景,進行水位情況監控。

目前,重慶已基本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構建“五個統一”的重慶數字氣象業務技術體系,形成集約協同、有機銜接的氣象業務佈局分工,實現上下貫通、左右聯通的氣象業務流程,建成重慶數字氣象“四天”系統,由“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組成,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一一對應。

“我們重慶氣象部門以‘四天’系統作爲業務載體,進一步對整個市區縣氣象業務進行集約化、一體化管理,系統也幫助我們優化了部門內外的協同流程。”重慶市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廖向花說。

在今年7月的強降水過程中,“四天”系統極大提升了從前端到末端的預報、預警到救災能力。“我們在去年針對災害性天氣開展了‘1131620’七段遞進式預報預警服務工作。”重慶市氣象臺副首席預報員吳政謙說,“天資”除了可以生成“天氣預報”,還能在臨近時刻發佈極端氣象警報。“我們利用十年三維雷達拼圖數據集和冰雹、大風數據集,建立了人工智能的分類強對流預警技術,支撐預報員製作2小時氣象警報。”“利用‘御天’中的電子圍欄技術,可以做到迅速發佈預警信息,我們發送預警後,1秒可同時向3000個手機號發送預警信息。”市預警信息發佈中心工作人員何珊說,在極端天氣臨近時刻,市氣象臺會向當地居民發佈極端氣象警報,提前2小時發佈氣象警報,提前6小時發佈氣象預警。

“今年汛期到來前,‘知天·沙坪壩區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已正式在重慶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上線運行,讓‘城市大腦’不再單一‘治水’,而是聯合‘智水’,以氣象預警信號爲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更加完善。”沙坪壩區氣象局副局長龍顯瓊說。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