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湖南75年⑩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創新平臺持續壯大
(原標題:數說湖南75年⑩丨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創新平臺持續壯大)
編者按:7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歷屆湖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勠力同心、拼搏進取,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緊緊把握髮展機遇,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金秋十月,喜迎國慶,紅網聯合湖南省統計局推出系列報道“數說湖南75年”,細數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和革新,記錄不同行業領域的歷史變遷——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雪驊 長沙報道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湖南不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省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27.81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50012.85億元,1953-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8%。
在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產業結構不斷調優、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企業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轉型升級穩步邁進
75年來,湖南產業結構實現由低級到高級的推進演變。1952-1978年,農業主導、工業波浪式前進。1952年,三次產業構成爲67.3:12.3:20.4,二、三產業比重不到三分之一。
隨着國家加快建設重工業和完善工業體系的發展戰略實施,工業生產明顯加快,第二產業比重不斷提升,到1978年三次產業構成調整爲40.7:40.7:18.6,第二產業佔比較1952年提高28.4個百分點,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升。
1979-1992年,農業生產力提升、服務業加速發展。改革開放後,農業率先實施改革、生產增長加快,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與鞏固。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快速增加,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佔比上升、第一產業佔比下降。
1992年,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佔比均超過第一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32.8:34.2:33.0,第三產業佔比較1978年提升了14.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佔比分別下降了7.9個和6.5個百分點。
1993-2015年,工業、服務業交替領先、螺旋式上升。1999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24.2:37.1:38.7;2007年,第二產業比重再次超過第三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16.8:41.7:41.5;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再次超過第二產業,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9.6:44.4:46.0。總體而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整體比重上升,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
2015年以來,服務業佔主導。進入新時代,全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淘汰落後過剩產能,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第三產業保持較快增長。2017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50%水平、佔據半壁江山,並持續保持50%以上,2023年第三產業比重達53.1%,服務業成爲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器”,三次產業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也隨着經濟發展階段的提升不斷調整優化。
75年來,全省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由種糧爲主向多業共進的現代農業轉變;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健全完善,工業發展從“一窮二白”向中高端邁進;服務業層次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迅猛發展。
財政實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財政基礎十分薄弱,1950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爲2.15億元。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3年突破百億元,達127.56億元;2010年跨越千億元大關。
2013年跨越2000億元大關,2019年突破3000億元,達3007.15億元,2023年爲3360.51億元。全省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逐步健全,金融市場逐步發展壯大。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從1950年末的0.44億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77353.95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從1950年末的0.05億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69191.47億元。
企業經營效益持續改善。75年來,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各類企業不斷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爲全省經濟發展注入活力。規模工業企業效益增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1998年末的4554家增加到2023年末的20365家,增長3.5倍;企業平均利潤總額從1998年的7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1007.67萬元,增長143倍。建築業企業總收入逐年遞增。
1996-2023年,建築企業總收入從248.1億元增長到12088.0億元,實現27年連續增長。整體盈利能力較強,2023年建築業企業平均利潤總額851.1萬元,而1996年的平均利潤總額只有21.4萬元。規模服務業企業平穩向好。
2023年末,全省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0258家,較2015年末增長1.7倍,2023年戶均利潤總額683.0萬元,其中,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研究和試驗發展、公共設施管理業、土地管理業企業戶均利潤總額均超過1000萬元。新興行業效益提升較快,2023年,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兩個行業企業戶均利潤總額合計較2015年增長5.4倍。
創新驅動加速引領,新動能持續壯大
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專利事業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科技發展水平落後,科研人員和機構短缺。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的提出,湖南科技事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科技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科技大省向科技強省轉變。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由1990年的2.45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5.29億元,全省專利授權量由1989年的1009件增加到2023年的74940件。全社會口徑R&D經費從1996年的7.8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1175.3億元,增長149.7倍,202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居全國第9位、中部第2位;研發投入強度從1996年的0.31%提高到2022年的2.47%,平均每年提升0.08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產品不斷涌現。2023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1414.45億元、是2012年的3.4倍,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2.8%、比2012年提高7.8個百分點。2023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432.0億元、同比增長12.1%、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6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12%、比2019年提高4.2個百分點。新產品產量快速增長。2023年規模工業光電子器件、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同比增長27.2%和36.0%。
創新平臺建設成果豐碩,企業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國家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4+4科創工程”“四大實驗室”相繼落地,爲推動重大基礎前沿領域研究和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3年末,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28個,省重點實驗室387個。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從2012年的29個增加到2023年7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11個增加到14個。企業創新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各類創新要素進一步向企業集聚。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佔比達52.5%,比2012年提高38.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