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閃避匯率亂流有解!金管會宣佈外匯價格準備金新制

金管會。 聯合報系資料照

金管會昨(29)日宣佈壽險業「外匯價格準備金(簡稱外價金)」新制,共三重點,一,拉高外價金提存和衝抵比率均達100%,二,新增五項準備金可轉列外價金,以不動產增值利益準備金190億元最多,三,2026年接軌時,負債(保單)與現值間的準備金差額,也允許申請轉列外價金中。

當「外匯準備金」水庫愈厚實,可平穩獲利,業者可降低避險比率,免砸大錢避險。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說,下週公佈後,業者經董事會通過就可來申請,一旦申請新制,就不能再回去舊制。

外匯準備金新舊制概況

「外匯價格準備金」是甚麼?簡單說,當臺幣貶值、壽險業有兌換利益時,需提存一筆準備金,以因應當臺幣升值,壽險業出現兌換損失時,就可以把這筆準備金,拿出來衝抵,藉此減輕對獲利衝擊。

白話文就是,準備金如同一個壽險業的大水庫,晴天(臺幣貶值)儲糧、雨天(臺幣升值)撐傘,不會讓壽險業因爲匯率亂流,讓「獲利暴起暴落」,有平穩損益效果。

其次,因爲水庫也緩衝了匯損,可減少壽險業爲了避險、每年付出高達數百億元的避險費用,第三,當準備金水庫愈厚實,業者不需加大力道避險,避險費用不會吃掉升息財,業者經常性收益可大幅提升。

去年美國遲未降息,避險成本飆4%,壽險業2023年全年海外投資砸了3,600億元做避險,這筆錢猶如丟水裡,吞噬了獲利,有業者疾呼「爲了全年變動不到一毛的匯率,卻花了3,600億元」。

金管會也認爲,保險業資產投資海外,不會立刻把國外資產變現匯回、也不需做頻繁評價,但因匯率要做評價衍生避險需求,業者避免衝擊財報才大砸錢避險,這是「避了財報的險,卻造成長期資產流失」。

爲讓業者可將省下的避險成本、轉爲資本累積,金管會推出「外匯價格準備金新制」,一、拉高外價金的提存和衝抵比率,準備金可100%提存與衝抵。當臺幣升值有匯損時,可全數衝抵,撐獲利;但當臺幣貶值,有兌換利益時也得全數提存,兌換利益就不能累積獲利。

二、充實外價金的五項準備金「財源」,包含不動產增值利益、重大事故準備金收回、營業損失準備、自願強化提存準備、其他強化如併購評價準備金,均可提出申請轉列。

三、2026年IFRS17 接軌日,保單負債採「現時」利率計算時,帳列保險負債將有可能縮小,原本帳列負債準備金與現值的差額,可能產生有利影響數,也允許業者申請轉列。蔡火炎說,這塊會等接軌時纔會適用,金管會正與公會討論申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