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兩大困境 金管會提解方

兩大壽險業困境可望有解。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已指示保險局近期內提出兩項新措施,一是最快八月底前提出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鬆綁方案,另外則是對壽險業二○二六年適用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的完整方案,會根據臺灣市場的特性,在今年底前提出第四波在地化調適方案,讓保險公司順利平穩接軌,持續強化資本。

此外,在實支實付險改制後,許多民衆憂心市場上買不到好的實支險保單,彭金隆指出,健康險並非只有實支險可選擇,也可從日額型、定額給付型來補給保險給付,其中定額給付最典型的就是癌症保單,日額型則是隻要有住院事實就會給付,另外還有不少重大疾病險,都可給予定額給付的理賠。

針對外價準備金鬆綁方向,金管會應會同意包括不動產增值利益準備金、重大事故收回準備金、營業損失準備金、公司自願強化提存準備金、長年期保費不足準備金等原本位列「負債」項下的科目作爲財源。至於壽險公會最後建議再增列的「特別盈餘公積」可能有會計準則的顧慮,彭金隆指出,因爲該科目位列「權益」科目,而非負債科目,必須諮詢會計界的意見。

彭金隆說,在現行會計制度之下,壽險業很多匯兌利益可能只是「紙上富貴」,但同樣的,即使壽險業因爲臺幣匯率升值而虧損,「真的是實際虧損嗎?」他表示,這些都是會計評價上的未實現損益變化,但會影響當期會計損益表現,讓壽險業者不得不用避險利得來抵充未實現損失,等於是用「已實現損益」來避「未實現損益」。當去年臺幣匯率在年底又回到原點,壽險業者避險的努力功效有限,卻花了很多無謂的避險成本。

彭金隆指出,外價準備金改制的方向就是讓壽險業者除了原有采取避險工具避險外,透過加大提存及衝抵的幅度,讓業者多一個選擇,省下來的錢可用來逐年強化資本,提升清償能力。這是透過類似「自我保險」的避險方式,來處理匯率風險,但「避險該花的成本還是得花,只是可以用更適合壽險經營特性的方式進行」。

除了這兩項新措施,針對壽險業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壽險業投資不動產收益率,中央銀行今年三月升息後已拉高至百分之二點九七,由於全球通膨及美國聯準會升息效應,國內利率跟着上揚,拉高法定的投資收益率水準,彭金隆已請保險局進行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