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臺灣太空種子 7月重返地球
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爲羅勒補充營養液。(國家太空中心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太空中培育的羅勒,到第15天已長得亭亭玉立。(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科幻電影《絕地救援》男主角麥特戴蒙受困火星等待救援,利用火星土壤在居住艙種植馬鈴薯維生,劇情雖然純屬虛構,但篩選適合移植外太空物種,已成各國科學家研究焦點。我國首次參與日本主導的AHiS計劃,送到太空旅行的4種植物種子,預定7月重返地球。
AHiS(亞洲種子計劃)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推動的太空教育計劃,協助各國學生與科學家,把植物種子送到國際太空站Kibo(中譯希望)實驗艙,進行生物學研究與實驗。國研院太空中心攜手中興大學與農委會,共同合作篩選,把象徵臺灣的姬蝴蝶蘭與臺灣藜,連同番椒與向日葵種子送到Kibo實驗倉,進行太空環境實驗。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正工程師楊善國表示,種子處於低壓和微重力環境,受太空輻射與宇宙射線影響,是否變得更強壯或衰弱,可能隨物種不同而有差異。各國篩選種子時,除考量國家特有象徵意義,糧食作物也是重要考量。
8國17種種子於去年12月7日運抵國際太空站,在Kibo實驗倉「寄宿」2個多月後,日籍太空人野口聰一取出日本的甜羅勒與馬來西亞的聖羅勒種子,展開爲期1個月的栽種實驗,每天記錄生長進度,3月18日實驗期滿再把植株冷凍保存。所有種子將於7月隨同「太空羅勒」一起送回地球。
爲迎接臺灣首批太空種子,國研院太空中心將公開徵選高中學生協助種植,並觀察記錄太空種子生長情形,再對照普通種子生長實錄。日本也贈送7000顆普通甜羅勒種子,請我國國中小學生協助栽種,蒐集更多實驗數據跟太空羅勒比對分析,篩選適合太空移民的候選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