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鄉村展現振興新氣象
普通的小山村如何成爲知名的網紅打卡村?傳統的鄉村產業怎樣轉型升級壯大集體經濟?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路上,北京正在探索求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這兩年,北京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深入實施“百千工程”,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郊區鄉村正經歷着一場美麗蝶變。近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團,走進京郊大地,探尋首都鄉村的新變化和新氣象。
“平急兩用”——
山區“空心村”變身全國示範村
山野蒼翠,鳥語花香,藝術氣息濃厚的林間小路,熱鬧的鄉村市集……走進平谷區正在打造的全國首個“平急兩用”新型鄉村社區——南山村,猶如走進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悠然見南山”的真實場景。
幾年前,這處市民休閒打卡熱門地還是一個經濟薄弱村。像很多傳統的山村一樣,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員外流,南山村也出現了大量的閒置用房和閒置資源資產。
“資產閒置、產業單一是所有‘空心村’面臨的問題。”平谷區副區長李子騰說,南山村除了秀美山水外幾乎一無所有,是全區基礎條件最薄弱的村莊,“喚醒‘空心村’的嘗試,就從這裡開始。”
而喚醒的方法,就是按照“平急兩用”的理念重新改造南山村。這兩年,南山村從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入手,全面提升村莊的公共服務水平,打造“急時”穩穩當當的保障基礎。
在此過程中,南山村還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社區建設,在村子原有的佈局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不僅在村口建設咖啡廳、餐廳、接待中心等供遊客休憩的場所,而且對村內閒置的民房和集體土地進行流轉改造,打造70戶精品民宿和10套公共服務設施。另外,在山谷中打造星空主題的度假村落。如此,建設“平時”的高品質休閒綜合體,吸引城市資源、人員來到鄉村,形成“熱熱鬧鬧”的發展態勢。
目前,村裡30多家風格各異的精品民宿已經開業。“今年南山村已接待遊客3萬人次,相當於過去好幾年的接待量。國慶假期,民宿的入住率更是達到了86%。”南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孟超說。
藝術的加持,讓南山村的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平谷區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京津冀8所藝術院校共同打造“南山藝術季”活動,青年學子在村裡進行藝術創作。清華美院團隊在小巷安裝了交互感應裝置,夜晚有人走過時,會有一隻夜光兔子一路奔跑;村裡曾出土文物石馬,北京林業大學團隊就用玻璃飲料瓶復現了這匹馬,名爲“馬放南山”,倡導環保與和平;灰撲撲的石頭圍牆被天津美院團隊變作了一面“豐收牆”,石頭塗上顏色變成了白菜、柿子、大桃……藝術爲南山村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標。
如今,南山村已成爲北京市“百千工程”首批示範村,探索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現在村裡遊客多了,我們的柿子、山裡紅、核桃也都能賣出去了,而且民宿也讓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這些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南山村村民夏棋贏高興地說。
村企合作——
“旮旯村”吃上長城國際“旅遊飯”
“一個村子想發展好,不依靠外來力量和資金打造村莊,只依靠村委會和個人,太難了!”這是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全的深切體會。
羣山環抱的北溝村,過去由於位置偏遠、土地貧瘠,被當地村民戲稱爲“北旮旯”。同時村子背靠慕田峪長城,村裡有漫山遍野的栗子樹,每到山花爛漫時,便是一道獨特的自然風景線。
村民眼裡習以爲常的風景,恰恰是外人眼中寶貴的資源。背靠長城、文化鮮明、環境優美的北溝村吸引了衆多投資者的目光,民宿產業開始在這個小山村逐漸興起。
在發展過程中,外來企業在北溝村佈局不斷深入,涉及領域從酒店民宿到餐飲,再到文化藝術,不斷演化更新,吸引了國內外衆多遊客前來遊玩,打造了一條集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於一體的特色休閒旅遊產業鏈。
在北溝村,時常會遇到來此旅遊的外國遊客。走進瓦廠酒店,一磚一瓦、一土一木彰顯着中國北方鄉村的傳統風格,酒店保持曾經的外觀樣貌,同時對廢棄磚瓦塊進行了再利用。“每一間房都安裝了大落地窗,躺在牀上就能欣賞遠處雄偉的長城,十分受國外遊客歡迎。”瓦廠酒店經理邵冰岩說。
通過集約化經營模式,北溝村推動了村級民宿產業的興旺發展。如今,北溝村擁有50餘家鄉村民宿和瓦廠、三卅兩家高端精品酒店,民宿集羣優勢顯著。
這種集羣優勢不僅提升了民宿的服務品質,也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了。“我們北溝村年人均收入3.2萬元,其中包含四塊收入。第一塊是好年份能收得50萬斤板栗,第二塊是不出村間接、直接解決50人就業,第三塊是50戶人家經營民宿,第四塊是外出打工50人。但是外邊的人來我們北溝村打工的有120人。”王全自豪地介紹。
古老的長城靜靜佇立,板栗樹隨風搖曳。如今,這個位於長城腳下的小村莊,蹚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長城文化+外來元素+民宿旅遊”的文旅融合產業振興路,實現了從落後小村到美麗鄉村,再到國際文化村的華麗轉身。
以花興村——
從傳統生產到全鏈條的“美麗產業”
“花山花海花鄉情,買花就到玉泉營。”這不僅是豐臺區玉泉營街道的一句宣傳口號,也是該地區花卉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
地處北京城西南部的“花鄉”,下轄黃土崗、草橋、白盆窯、新發地等行政村。自古以來該地區泉甘土沃、花繁香幽,種花歷史長達800年。如今,這裡已成爲首都重要的“花籃子”和“菜籃子”。
近年來,作爲“花鄉”的核心村,草橋村緊抓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立足花卉產業,創建花鄉花木集團,升級傳統花卉種植,形成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的花卉生態全產業鏈,聚力打造“千億元級花卉產業”,走出了一條以花興業、以花興村、以花惠民的鄉村振興之路。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草橋村明確“五湖四海、選賢任能”的用人宗旨,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三位一體的用人機制,面向社會招聘了以花鄉花木集團董事長林巧玲爲代表的職業經理人和社會人才,以高質量人才爲支撐,爲花卉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我們強化自育品種、培育鄉土植物品種的意識。與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合作,共建國家林草新品種測試中心、國家林草種質資源庫等,致力打造國際花卉科創中心。”林巧玲介紹,花鄉花木集團成立北京首個“花卉苗木數據資產創新實驗室”,建設3000平方米組培實驗室、1000畝生產試驗基地,推動花卉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可持續化發展。
隨着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草橋村勇立潮頭,建立全國首個銷地鮮花拍賣中心——北京花卉交易中心,以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構建高效安全的花卉產業鏈、供應鏈。
走進北京花卉交易中心,伴隨着陣陣花香,一塊巨大的屏幕迎面出現,屏幕上實時動態更新花卉交易數據。在這裡,幾秒鐘即可達成鮮花拍賣交易,倉庫會立即打包、裝車,發往全國各地。這樣的拍賣流程,這裡每天都要上演數萬次。
“花商只需動動手指登錄賬號,就能實現和2000多公里外的昆明同步競拍鮮花。每天下午一點,平臺準時開放。”中心負責人周奕表示,平臺一年成交量在1000多萬支。
近年來,鄉村旅遊的興起,更是爲草橋村的花卉產業增添了新的亮點。草橋以花迎客,建成了多個花卉相關的旅遊景區和設施,依託世界花卉大觀園、中國插花藝術博物館,舉辦北京國際花潮季、北京首屆家庭園藝嘉年華等多類花事活動,助推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也爲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