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民幣的迷思
(圖/美聯社)
儘管去年中國大陸備受疫情及美元快速升息、俄烏衝突等外部因素的挑戰,但人民幣國際化仍然持續加速發展。渣打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環球指數(RGI)於2022年11月創出3452點的歷史新高。全年上升26.6%,增幅更是超越了前年的18.5%。
渣打10年前推出的RGI指數,主要追蹤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當時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聯準會推出零利率與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標準普爾將美國的債信評級降等,無不造成各國央行間的互信降低,若干有識之士對此憂心忡忡。大約同時,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薩伯拉曼尼安以計量經濟方法推估,2030年代左右,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優勢地位將類似於二戰後美國和1870年代英國的全球地位。而華人圈的經濟優勢將反過來推動人民幣成爲首選儲備貨幣。
從RGI指數來看,去年的俄烏衝突似乎成了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新刺激。一方面,俄羅斯清空美元資產;另一方面,美歐的制裁也令各國看到完全依賴美元體系的後果,反使各國加速探索替代方案,除了中俄自建的國際金融支付系統外,波斯灣海灣國家、新馬印泰等東盟國家、南美洲諸國也在談判以本幣進行雙邊交易的可能性。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盧比尼日前更直言人民幣崛起形成「二元貨幣體系」,將取代美元的囂張特權,而這過程可能在未來十年內發生。但他的樂觀(悲觀)是否過早了呢?
誠然,美國將近32兆美元的龐大債務問題每況愈下,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已是全球2/3國家與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使用人民幣作爲交易貨幣的動機大增,例如與澳洲、巴西的人民幣鐵礦交易等。
然而除了貿易之外,貨幣的投資需求更是影響持有動機的關鍵。美國有全球24%的經濟規模,卻有42%的股票市值,債券市場的流動性首屈一指,外匯交易量也佔了絕對的主導地位。歸根究柢,現況偏好、流動性偏好與投資收益偏好,都令美元的重要性在中短期內難以被取代。
這也就是去年底中國與阿拉伯、海灣國家峰會雖有不少合作協議簽訂,中國也早已成爲沙烏地阿拉伯的最大石油出口市場,但以人民幣定價原油交易的「石油人民幣」仍然未見蹤影。
半世紀前開始的「石油美元」奠定美元獨大地位,許多海灣國家更進一步將其貨幣與美元掛勾,50年來,產油國家還透過OPEC直接或間接影響原油美元價格。不管與中國經貿關係再密切,產油國家也絕不會希望定價權放手給中國。
此外,在多年韜光養晦的方向下,中國領導層養成務實不務虛的思維。他們深知,過於心急推動「石油人民幣」挑戰美元霸權,可能冒着同時威脅美國與波斯灣油國利益的風險。何況,北面有被西方制裁的俄羅斯,中國大可繞過國際支付結算(SWIFT)美元體系,用人民幣穩定地透過陸路管道進口原油、天然氣等大宗物資。既然可以輕鬆謀實利,何必費勁爭虛名呢?(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