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斷奶、戒安撫奶嘴?注意7個重要時間點
微信推送規則改版了,未被星標的公衆號文章無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錯過。爲防走丟,小夥伴們都加個星標吧,步驟如下~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生長髮育既有個體化的差異,也大體遵循一般規律。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兒、能做什麼事兒,這些既是發育評估中的重要標準,也是家長們日常育兒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大部分家庭都會關心的,那些育兒過程中的7大時間點吧!
孩子什麼時候
應該斷奶?
民間有「6個月以後母乳就沒營養了,要斷奶了」的說法,但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和中華營養學會都建議母乳餵養到2歲以上。
奶應該是6月齡以下孩子唯一的食物,是1歲以內孩子重要的營養來源。
即使在1歲以後,奶依然是重要的鈣來源,更何況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物質,可以幫助孩子抵禦多種疾病,吃一口賺一口,吃得越多賺得越多。
結論:沒有必須斷奶的年齡,如無特殊情況,可以在媽媽和孩子都做好準備以後再斷母乳,而喝牛奶可以是一生的事。
孩子什麼時候
應該戒夜奶?
6月齡以內的孩子吃夜奶是生存需要,因爲他們的胃裝不下太多東西,只能少食多餐。
而6月齡以上的孩子,在健康情況下,白天就可以通過奶和食物攝取到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夜奶並非必須。
夜奶對於部分孩子來說,可以是疾病期間營養的補充,可以是分離焦慮期間從媽媽那兒獲得的慰藉。
然而,隨着寶寶逐漸長大,頻繁夜奶可能會增加齲齒的風險。
所以如果還在吃夜奶,一定要做好睡前的口腔清潔工作,並儘量減少夜奶次數。
結論:只要媽媽不覺得吃力,夜奶沒有必須斷的年齡,順其自然也可以。媽媽想斷了好好睡覺,6月齡以後隨時都可以。無論怎麼選擇,一定要好好刷牙。
孩子什麼時候
應該戒掉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是代替媽媽的乳頭,給孩子進行非營養性吮吸的一個道具,有時還是哄睡的重要道具。
並非每個孩子都需要它,但是用上了的家庭都不免憂心戒除的問題。
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安撫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綜合徵發生的風險,所以它並不是洪水猛獸,沒必要太過害怕。
隨着孩子長大,他們會發現新的自我安撫方法,會迷上某個玩具、某條小毯子,漸漸地不再依賴安撫奶嘴。
6月齡以後我們可以逐漸減少安撫奶嘴的使用,儘量在1歲後戒掉它。
結論:安撫奶嘴的引入不早於3~4周齡,6月齡以後可以嘗試戒除,最好在1歲以後不再使用。
孩子什麼時候
需要停用奶瓶?
對於非純母乳親喂的家庭來說,奶瓶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對象。
實際上,從孩子6月齡開始,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入杯子來代替奶瓶了,美國兒科學會、齒科學會都建議1歲以後開始停用奶瓶,15~18月齡時應完全停用。
延長奶瓶的使用時間是有風險的。
比如6月齡以後,孩子進入中耳炎高風險年齡,躺着喝奶瓶奶液可能會順着咽鼓管進入中耳。
奶瓶餵養與乳房餵養的銜乳姿勢不同,夜奶時更容易出現奶液浸泡着牙齒,增加齲齒的風險。
結論:奶瓶可以從6月齡時起逐步被杯子替代,1歲以後開始停用,15~18月齡時完全停用。
孩子什麼時候
應該開始刷牙?
只要我們不停止吃東西,齲齒的風險就永遠不會消除。
而好的口腔清潔習慣,應該從孩子萌牙之前就開始培養,否則等孩子長大了你再想把牙刷伸進他們嘴裡,可能就會收穫一整晚撕心裂肺的嚎哭。
在孩子還沒開始出牙的時候,每天早晚可以用紗布清潔他們的口腔;從第一顆牙萌出時起,就要用含氟的兒童牙膏給他們刷牙了。
睡覺時口腔的自潔能力會下降,因此睡前的那次刷牙尤爲重要,刷完最好就不要再吃奶了。
當然,因爲一些民間說法的影響,很多孩子可能1歲了都還沒刷過牙,對於這部分孩子來說,開始刷牙的年齡就是——現在。
結論:未出牙時可以用紗布清潔口腔,從第一顆牙萌出開始用含氟牙膏清潔,如果之前沒有刷,就現在開始刷。
孩子什麼時候
可以開始如廁訓練?
千萬不要以爲孩子的如廁訓練越早開始越好,訓練的前提是孩子的生理功能跟上了,這就要求孩子至少要到1歲半至2歲左右才適合開始訓練。
如廁訓練是一個過程,很少有孩子一夜成長爲自己上廁所的小大人,所以家長的耐心和適當的引導非常重要。
不同孩子開始能夠控制排泄的年齡也不一樣,在這個問題上切忌比較對照,尊重孩子的發育步調吧!
結論:1歲半~2歲左右可以開始,循序漸進,靜待花開。
孩子什麼時候
可以徹底脫掉紙尿褲?
很多孩子在兩三歲時就能白天自己上廁所,但晚上還非要穿着紙尿褲睡,這常讓家長頭疼。
其實,孩子學會上廁所的時間有早有晚,個體差異很大。觀察寶貝掌握白天的自主排尿的技能,我們可以等到4歲。
而夜尿的控制會比白天排尿控制還要延後數月至數年,有些孩子需要等到5~7歲。
結論:5~7歲左右。如果孩子在5歲以後仍然經常尿牀,建議帶他去看醫生。
寶寶成長中的每個變化是重要的里程碑,在正確的時間採取合適的育兒方法,家長們也能輕鬆一點、減少育兒焦慮。
除了前文提到的知識點,你還有想了解的孩子成長重要時間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爭取再來寫一波。
end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於2021年1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圖片來源包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