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還要跌到什麼時候?

近期,央行公佈了2023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儲戶、銀行家與企業家調查報告,披露了最新的市場判斷,全面展示了居民、銀行和企業對於宏觀經濟運行的微觀感受。

央行的調查報告,對我們深入理解地產行業的邊際趨勢,有非常大的幫助。嵩山論市專家從五大問題角度,對央行調查報告的內在線索進行了剖析,找到了下面5個問題的答案:

1. 地產銷售爲何難以修復?

2. 超額儲蓄情況好轉了嗎?

3. 房價還要跌到什麼時候?

4. 經濟靠地產還是地產靠經濟?

5. 支持政策效果爲何偏弱?

01地產銷售爲何難以修復?

——核心問題在於收入和就業預期不佳

問題

近期央行公佈了2023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調查報告,披露居民、企業和銀行對於宏觀經濟的微觀感受。您作爲地產行業專家,是否能從調查報告的結果中,找到地產修復的線索?當前地產行業銷售回暖,難點在哪裡?

在詳細分析央行調查報告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箇中指研究院的月度統計,關於當前民衆爲什麼不買房。

我們可以發現,排名最高的原因,就是擔心未來還貸壓力大,以及擔心未來收入下降。即使去年以來LPR和房貸利率下限有多次下調,對於存量房貸利率也有所調整,但是買房和還貸的支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仍然對潛在買房者形成壓力。

而央行的儲戶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對經濟好轉的預期,在二季度開始出現轉折,在三四季度明顯轉弱。

截止到去年年底,央行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居民部門對未來就業和收入的預期都在下降,而對於未來物價的預期反而在提高。

也就是說,在物價穩、收入降、就業難的預期下,自然是無法支撐後續居民的買房動力。

現在的經濟週期已經與過去不同,當各種經濟指標的增長趨緩,甚至出現下行,地產資產作爲同時具備收益性和流動性,又帶有金融屬性的資產,其隱含的價值明顯下降。

另外,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逐漸接近天花板,人口也已經連續兩年負增長,這與鄰國日本有些類似。

在這種背景下,未來青年、中年人羣,撫養老人的壓力也會增大,可用於購置房產的支出,在宏觀層面會有明顯下降。

02超額儲蓄有所緩解了嗎?

——超額儲蓄有所緩解,但並未向樓市釋放

問題

2022年中國累積了大概六到七萬億的超額儲蓄。從去年開始,市場一直期待超額儲蓄得到釋放,並流向樓市?從去年三四季度的央行儲戶調查報告,是否能看到超額儲蓄變化的傾向?

從數據上看,超額儲蓄累積的高峰是2022年。從2023年開始,居民的邊際儲蓄意願得到緩解,整體上2023年到2024年一季度,當季居民存款的金額開始下降。

這個數據在央行的調查報告中也得到了驗證。2023年三季度,居民更多儲蓄佔比達到62,但是在四季度開始出現下降。

但是與此同時,去年四季度相比於三季度,選擇更多投資和預計未來三個月內買房的居民,也出現明顯減少。

也就是說,即使居民儲蓄意願平緩,超額儲蓄情況開始緩解,但是並沒有釋放儲蓄流向樓市,反而是消費行業有所收益。

採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累計同比,以及三亞旅遊收入月度累計同比數據,可以發現2023年明顯好過2022年。

03房價還要跌到什麼時候?

——目前房價還未見底,改善言之尚早

問題

當前居民對房價一直比較擔心,統計局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的價格同比下跌已經累計24個月,而房價的下跌,一方面影響需求端的買房行爲,另一方面也影響存量住宅資產的估值,對銀行、房地產公司的報表資產質量產生負面影響。通過央行的調查報告,我們是否能預判房價未來的趨勢呢?究竟何時房價可以止跌?

最近有許多賣方分析師和自媒體,開始討論整個地產市場的底部,特別是房價的底部在哪裡。畢竟房價是地產資產的估值中樞,也體現了整個市場的供需表現。

根據央行的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2023年一季度短暫的小陽春之後,居民對於房價的預期就在惡化,認爲房價未來上漲的人羣佔比持續下降,而認爲房價會繼續下跌的人羣,佔比已經超過20%。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2023年底到2024年一季度,不少購房者認爲小陽春迴歸,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二手房成交量回暖,也讓市場恢復了一定的信心。

但是嵩山論市很早就進行過討論,認爲一季度二手房的回暖,是建立在“以價換量”的基礎上,在房價沒有修復的情況下,整個市場景氣度提升也是無源之水。

我們通過統計局70大中城市房價變化來看,2024年新房價格的增速急轉直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跌幅超過1%,而整體的房價,也已經連續24個月下跌。

而市場上比較認可的第三方房價數據——冰山指數來看,2024年一季度的房價跌幅,已經超過2008、2014和2018年三輪週期底部,說明當前地產行業的情況已經刻不容緩,價格表現衰弱背後的,是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集中體現。

04地產融資修復是否有賴於經濟回暖?

——地產公司貸款需求和銀行投放意願,都取決於經濟整體水平

主持人

您一直認爲,與其說“經濟增長要靠地產修復”,不如說“地產銷售改善有賴於經濟回暖”。我們用這個思路去看地產融資,最近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不斷推進,但是房企違約風險還在持續爆發。您是怎麼看待這組矛盾的?是否銀行對地產業的投放意願,也受經濟預期的影響?

我很早之前就有判斷,在“經濟靠地產”還是“地產靠經濟”之間,一定是選擇“地產靠經濟”,本身地產行業雖然靜態上仍然在宏觀經濟中佔比不小,但是未來動態看,地產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已經在減弱,而且在當前經濟增長動能切換的背景下,地產很難爲整體經濟增長帶來增量。

其實銀行端對經濟的預期也是偏弱的,導致銀行對於地產的投放意願也在下降,特別是對於地產的開發貸領域,銀行實際投放偏好仍然是很謹慎的。

我們可以從央行的銀行調查數據中發現,銀行的審批指數,在2023年下半年明顯弱於2023年上半年,說明銀行對於信貸投放的條件有所收緊。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房地產行業貸款需求,和中國銀行業的景氣指數,在同步下降。

從各銀行年報,我們選擇了六大行地產業務不良率的情況,發現除郵政儲蓄銀行以外,其他五大行的地產業務不良率均已經達到了5%左右。

而後續的經濟動能,更多將落在製造業上,整體上看央行調查報告中,製造業貸款需求,也和統計局數據的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趨勢相匹配。

對於整體實體經濟的內需、外需訂單和商品售價指數,也開始在2023年三季度之後有所好轉。

05前期支持政策效果爲何偏弱?

——背後的利率驅動機制也弱化,傳導機制受阻

問題

整體金融資產估值的中樞,就是利率。中國的銀行間市場利率,是否對地產銷售、融資有影響?地產支持政策的持續低效,是否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的利率傳導機制存在阻礙?

在我看來,實際上我們的貸款利率在最近一年多是明顯降低的,但是貸款利率的下降,特別是傳導至房貸利率、地產開發貸利率的下降,並沒有對地產行業的銷售和融資有明顯改善。

究其原因,在地產銷售端,保交付、收入下降、預期房價下跌等因素,加大了買房者的觀望情緒,讓原本重要性較高的借貸成本,在買房決策中的重要性下降,從而降低了利率下降對地產銷售的提振。

而對於地產融資端,利率下降並沒有提升房地產貸款需求,更是因爲大部分房地產公司,特別是民企地產公司,生產經營的正常節奏被打亂,而後續的還款來源缺乏保障,自身資產的價值中樞也不穩定。

從某種角度上看,當前地產融資的問題很嚴重,房企的信用風險遲遲沒有得到出清,房企的融資意願和金融機構的投放意願,都受行業基本面的制約,並不是降低利率就能提振地產融資。

利率調整相關政策的效果不佳。與之相對應的,去年調控放鬆,降低首付比例,放開認房不認貸,都沒有帶來地產行業銷售提升,甚至去年下半年地產銷售量價都出現了加速下滑。

本質上,去年的調控放鬆,對於地產行業宏觀層面,都是降低行業層面的首付比例。

在疫情之前的地產週期裡,放鬆首付比例的政策都是十分有效的,只要首付比例略微下降,就能對地產銷售增速帶來明顯改善。

但是疫情之後,原本首付比例和銷售、房價的反向關係,變成接近於同步的正向關係。這其中的差異很明顯——疫情疊加地產信用風險之後,居民在地產端逐漸降低了加槓桿的意願。

這也與央行調查報告中的信息相一致,目前地產行業仍然沒有明顯改善的跡象,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居民、企業、銀行對於經濟、對於地產行業的預期都弱,也拖累了支持政策的效果。

結語

央行的季度調查報告,覆蓋居民、企業和銀行,能十分生動地展現各類市場主體對宏觀經濟的微觀感受,對我們的資產配置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按照當前的趨勢,地產銷售量和價的下行,還會持續,收入和就業的不樂觀預期仍然阻礙地產回暖,但是整體經濟修復的信號逐漸出現。

後續疏通貨幣政策和利率傳導機制,纔有可能恢復市場對地產行業的信心,推動整個行業觸底反彈。

備註:本文轉載自嵩山論市,已獲授權,圖表有刪節,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看全文。

這裡是帶你一起成長的地產金融跨界平臺

我們組建了多個對你有用的微信社羣

加紅姐微信ZhuDBJ666,須備註公司,私聊入羣

紅姐的地產金融知識星球VIP羣(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