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的鬼月燈籠技藝 臺南成立工作坊應景教作普度公燈

臺南市陳聚德堂3日晚間有一場普度公燈工作坊,有大學生從基隆南下學習這項傳統技藝。(程炳璋攝)

臺南市澤祐堂供奉石獅城隍與廣澤尊王、清水祖師等神明,每年鬼月首日都會懸掛普度公燈,是臺南市區少見懸掛鬼月燈籠的寺廟。(程炳璋攝)

米街澤祐堂不只懸掛普度公燈,還將五營以紅紙封住,象徵「收兵」讓好兄弟可以放心休息。(程炳璋攝)

正逢4日鬼門開,臺南市鬧區有少數人家維持傳統在家門口懸掛普度公燈,制燈技藝隨習俗逐漸式微,今年臺南市有社造、地方創生案子都請老師教作,應景復刻鬼月傳統技藝。陳聚德堂3日晚間舉辦1場普度公燈工作坊,受到年輕學子青睞,有遠在基隆的大學生也來參加。

早期南臺灣道路照明不普及,民衆每逢農曆7月期間,都會在家門外掛上1盞普度公燈,鬼月掛燈籠除了照明作用,還有指引靈魂回家、提供休息的用意,讓好兄弟感受人間的溫暖,這盞燈籠稱爲「普度公燈」。

隨着社會進步,普度公燈從油燈變電燈,意義不變,持續在農曆7月照亮孤寂的靈魂。爲了維持宗教信仰中充滿濃厚的人情味的習俗,臺南市中西區在鬼月前夕,有公、私單位都成立工作坊,內容包括介紹普度公燈由來、意義與製作技巧。

赤嵌社區發展協會先在7月27日以社造經費首辦工作坊,請來竹編老師林英傑指導教作,25個名額迅速額滿,順利完成燈籠製作。一家民間企業3日在鬼門開前夕,以地方創生經費再辦2場工作坊,8個名額同樣額滿,還有海洋大學漁業科系陳姓學生獨自從基隆南下參加,學習製作燈具,他表示從小熱愛學作工藝,對這項快失傳的傳統技藝更有興趣。

因爲陰森不討喜,臺南市懸掛普度公燈只剩舊部落居民與部分廟宇,市區的米街澤祐堂每年固定在鬼門開首日掛燈,封住門口「五營」象徵「收兵」,是市區罕見仍掛普度公燈的寺廟,過去甚至設置「翰林所」,內有男堂、女室,備有浴盆、便器,提供好兄弟沐浴、休息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