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平臺畫質縮水,一場平臺、運營商和內容創作者的三國殺
會員費白交了,你看4K視頻可能是個假貨……
01
分辨率只是幌子?視頻平臺的文字遊戲
流暢、標清、高清、超清……國內視頻網站有一套相當複雜的會員分級標準,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標準僅僅停留在命名上,同國際通用的標準相去甚遠。
視頻平臺畫面分級類別繁多
實際上,國際上的通用標準爲——
UHD:Ultra High-Definition ( 超高清 ):4K、8K
HD:High Definition ( 高清 ):720P、1080I、1080P
SD:Standard Definition( 標清 ):物理分辨率在 720P 以下的一種視頻格式
表面上看,國際上的通用標準和視頻網站的畫面分級差不多,可問題是國際標準其實對碼率、色域等細節都有相應要求,而國內視頻平臺往往單從分辨率入手,下意識地避開碼率談高清,進而給用戶一種“超清”和“高清”視頻差不多的感覺,這也是爲何坊間一直吐槽國內視頻網站在線片源“僞4K”“僞1080P”的由來。
因爲僅僅只有分辨率一項達標了,甚至更誇張的有的連分辨率都“降維”了,480P的DVD畫質敢說高清,720P的高清畫質敢宣稱藍光超清,而“碼率”成爲剖開迷霧的關鍵。
“碼率”是指視頻一秒鐘包含多少數據量。碼率越高,說明一秒鐘包含的信息越多,畫質越好。所以“碼率”,纔是判斷視頻質量的最重要指標。而碼率的單位爲 b/s、Kb/s ( “/” 常用 per 的縮寫 p 代替,如 Kbps ),意思是你看到的每秒視頻所佔用的文件大小(可以理解爲產生的流量大小,其中 8 b = 1 B,8Mb = 1 MB),平均碼率 1 Mbps ( 1024 Kbps)的視頻,一秒鐘內容會消耗用戶128 K 的流量。
視頻網站的分辨率可以隨意設置,但清晰度不由分辨率決定,只是一般分辨率高一點的,碼率也對應會設置得高一點。通俗來講,平臺可以把一個像素點拉伸到 720p,也可以把正常的4K視頻縮放到 720p,這兩者的畫面在觀感上顯然是大不同的。
而同一部影片在不同視頻平臺上的碼率是不同的。此外,消費者選擇觀看的設備端、瀏覽器網站、所連接的網絡不同,碼率也會有所區別,因此,即使他們的分辨率都是1080P,觀看時的畫質體驗仍有區別,很早之前就有數碼科技論壇內網友們對於視頻平臺清晰度進行了對比。
數碼科技論壇網友針對視頻平臺清晰度的對比
經過多年迭代,視頻平臺實現畫面分辨率拉昇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以最常見的超分辨率技術(Super Resolution, SR)爲例,其核心在於通過補充圖像中的高頻信息(即細節信息),使圖像在視覺上更加清晰和細膩。
而2K轉4K升頻技術也被視頻平臺廣爲採用,這種技術能夠將目前主流的1920×1080物理分辨率的信號源升頻至4K的超高清精度。簡而言之就是在原來的每個像素點上直接插入四個像素點,但這種方法可能導致畫面細節損失。好一點的會採用如索尼的Motionflow技術,通過運動評估及插幀補償的方法優化動態效果,使移動迅速的動作畫面也能做到自然清晰地呈現。
隨着AI技術的發展,視頻平臺也會利用深度神經網絡(如卷積神經網絡CNN)來學習和重建圖像的高頻細節。深度學習算法能夠自動提取圖像特徵,並通過大量數據進行訓練,從而獲得更好的超分辨率效果。可問題是一旦視頻內容“碼率”打折扣,這些努力又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爲何視頻平臺在明知道如此平衡會惹怒消費者的情況下,依舊會我行我素呢?這背後究竟是對利益的極致追求還是另有隱情?
02
用戶眼中的碼率,平臺眼中的成本
當我們看到1080P都能被稱爲“超清”的情況下,就不難感受到視頻平臺在文字遊戲上鉚足勁的決心,但作爲服務供應商,本質上應該遵循“優質服務換取用戶口碑,提高訂閱反哺內容質量”的正循環思路,平臺決策者不可能不知道這樣做的好處,但爲什麼還是一頭鑽進了清晰度的牛角尖裡和用戶過不去呢?其實在這件事的背後,存在着很多技術與商業思路的碰撞……
從技術的角度,從H264到H265再到AV1,編碼器算法越來越複雜,壓縮的效率也越來越高,我們已經可以用同樣的碼率呈現出更好的質量,或者在達到同樣質量的情況下降低碼率。也就是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們並不能單純地看碼率來判斷視頻的質量,還得具體看它用的是什麼編碼器。
但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大家需要牢記:無論什麼碼率的視頻,都是跑在帶寬上的,而在視頻網站的運營成本里,帶寬成本並不低,哪怕是海外如Netflix、YouTube等巨頭平臺,帶寬成本佔比最高也能到15%……爲什麼抖音在2016年剛上線的時候只允許15秒短視頻,爲什麼微信朋友圈到2019年末也只允許15秒短視頻?原因都是服務器和帶寬成本扛不住,後來爲什麼放開了,也正是因爲字節跳動和騰訊提高了預算。
編碼技術的進步,讓相同碼率下的視頻信噪比最多可提升50%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投資環境非常寬鬆的十年,互聯網公司錢多得不知道往哪投,而在用戶規模幾何級數增長的背景下,帶寬成本被刻意忽略了,大家都在仰望未來、摩拳擦掌、且聽龍吟。但隨着大環境不斷趨向務實,畫餅已經不管用了,於是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喊出了“降本增效”的口號,這時候再回頭一看:原來帶寬成本這麼高,所以就開始動了控制流量的腦筋。根據某短視頻平臺工程師的透露,幾乎所有視頻平臺內部都做了無數的 AB 實驗來觀察用戶對畫質變化的感知,得出的結論非常直接——觀衆對畫質的感知非常弱,畫質的變化對用戶體驗的影響小到在實驗數據上都看不出來,大家更在意的是是視頻內容、作者個人魅力等等因素。
在選擇4K120fps的情況下,B站的視頻碼率爲13733Kbps
作爲對比,Youtube的4K30fps視頻碼率達到了35612Kbps
爲什麼流量是視頻平臺動刀的“主菜”,這是因爲視頻的每一次播放都需要消耗流量,這意味着播放量越大的內容,帶寬成本就越高,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那麼現在的視頻平臺經營狀態如何呢?
從國內視頻平臺的發展史就不難看出來端倪:在十幾年前,國內視頻平臺就可以分爲四大類:第一是優酷與土豆爲代表,主打UGC(用戶分享內容)和正版影視內容;第二類是以56網、酷6爲代表的純UGC模式,專注用戶分享內容和互動;第三類是以愛奇藝、 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爲代表的正版高清影視平臺;第四類是以激動網、第一視頻爲代表的視頻資訊類。
現在來看,第三類視頻網站已經成爲了目前的主流,第一類裡UGC和正版劇集都要做的優酷土豆合併之後,事實上也成了第三類。而以UGC、PGC和社區爲主的第二類,以及純粹做資訊內容的第四類視頻網站早已“全軍覆沒”。
爲什麼會這樣?主要原因就是雖然服務器帶寬的整體成本一直在下降,但用戶對畫質的要求也從480P飆升到了4K60幀高碼率,有專業人士計算過,如果以服務能力結果來算,過去10年裡服務器帶寬成本不是下降,而是漲了七倍,土豆網當年就是沒有撐過高運營成本才被優酷合併,而在如此高的服務成本之下,只有通過在帶寬上的開源節流和會員服務的重重設陷來瘋狂壓榨商業價值,才符合一個企業生存的本能。
那麼,平臺的運營成本,究竟是被誰卡了脖子呢?答案很簡單——寬帶運營商。
03
把持寬帶命脈的運營商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產生疑惑:難道海外的視頻平臺不受服務器和帶寬成本的困擾麼?答案是同樣有困擾,但因爲歷史原因,海外視頻平臺可以從根源上更好地緩解這個問題造成的影響。那麼什麼是歷史原因呢?
年紀稍大一點的讀者朋友們應該都記得,在移動互聯興起之前的幾年,不同運營商之間互相訪問、傳文件、打語音或視頻是很慢的,更早以前還有漫遊費用、長途電話費等等,甚至到現在,國內部分網遊還分電信服、聯通服、移動服。背後的原因就是這些運營商都是國企,但各公司之間仍然獨立覈算,它們的基礎設施也都是各自建設的,當聯通用戶想要訪問電信服務器內容時就需要使用電信的設備,所以得向電信付費。
快手2023財報分析,帶寬成本依然有接近60億人民幣
這種跨服務器的現實需求牽出了一個關鍵協議——Peering Agreement,對等協議。簡單來說就是爲了兩家運營商的用戶之間對彼此都能獲得一定的免費數據交換配額。比如約定每天所有聯通用戶能往電信網上發 1TB 內容,每天所有電信用戶也能在聯通網上發 1TB 內容。在這個額度內聯通和電信兩家公司誰都不給誰付費,兩家用戶也不用付兩份寬帶錢。
但問題就在於,這種對等是理想化的解決方案,落到實處就幾乎不可能對等,因爲每家運營商都有自己的“根據地”,比如在A市,聯通的服務最好用戶最多,所以某個視頻網站只接入了聯通的寬帶。
但隨着網站的不斷髮展,外地用戶越來越多,比如B市就有了大量此網站的用戶,而B市的主要運營商是電信,此時電信會發現每天這1TB的對等協議流量根本不夠用,自己還得不斷給聯通支付超額的流量費用,不但如此,B市的電信用戶也會發現看這個視頻網站會非常卡頓。
此時的解決方案看起來也很簡單,讓視頻網站接入B市的電信服務器不就行了?但這就意味着視頻網站需要額外付費來“租服務器”,最終這筆成本也必然會轉嫁到用戶身上,所以纔會有現在視頻網站會員模式複雜、暗降碼率這種“兩手抓兩手硬”的運營措施。
但在海外,這個情況就有些不同,以Youtube母公司谷歌爲例,它是整個環節裡最強勢的一方,它會要求寬帶運營商主動和谷歌機房對接,此時視頻網站不僅不需要額外付費,甚至還能找寬帶運營商索取預算來提高該運營商的用戶訪問體驗。
豐富的帶寬存量,讓谷歌已經開始提供月付150美元的8000Mbps對等家用光纖
而谷歌之所以強勢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早在近20年前,他們就買下了基建時預埋的光纖存量:比如預計這個小區未來也就用 1TB的寬帶,但會在地下鋪10TB來滿足冗餘需求,這時候谷歌就買了剩下的這9TB存量,然後在這附近建立邊緣服務器和CDN機房。在這種情況下,假設你是某寬帶運營商的用戶,而這個寬帶運營商和谷歌簽訂了對等協議,此時你對谷歌平臺的訪問請求會被路由到你家附近的邊緣機房,然後接下來就是在谷歌的內網進行傳輸,不再佔用公網資源,節省了網絡路由次數並提升了訪問速度,與此同時谷歌還不需要爲此向運營商繳納帶寬費用。
而且谷歌還會藉此來“威嚇”寬帶運營商,在用戶測試訪問速度時,如果結果不佳,它會爲客戶詳細科普原因來自運營商,並建議你換一個已簽訂對等協議的運營商來提高訪問效率,這也是爲什麼視頻平臺反倒敢向運營商要錢做維護的根本原因。
從實際的流量監控數據來看,Youtube在公網佔用的流量只有網飛的三分之一,但它的播放量和用戶量則是後者的幾十倍,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如果谷歌沒有預先購買冗餘帶寬、建立邊緣服務器和CDN,並與寬帶運營商簽訂對等協議,Youtube也根本不可能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那麼在國內我們爲什麼不能這麼做呢?首先是國內的視頻平臺陣營較多,而不像Youtube那樣全球獨大,其次是國內的網絡運營商從本質上來說不是爲盈利而存在,它們是爲國家提供通信服務的基礎保障,這都決定了運營商的定位一定是高於企業。
百度早年爲了解決南北數據不連通的問題,特別建立了北京機房和深圳機房,其中網通流量連接北京機房,電信流量連接深圳機房,但這時候又無法打通兩個機房的爬蟲和索引數據,當時的解決方案也十分簡答粗暴——每天派人搭飛機往返一趟北京和深圳,攜帶硬盤把當天更新過的索引拷貝過去……雖然看上去很荒謬,卻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最後還是在當時的信息產業部施壓之後,兩個機房才完全解決了數據互通的問題。
04
頭部創作者投入“打水漂”
數據劣化不止視頻平臺
這次的清晰度之爭之所以熱度十足,關鍵就是影視颶風這個級別的頭部創作者利益受損,這些頭部創作者會投入大量資金購買頂級器材,這些器材都能提供超高質量的視頻原片,比如在各種視頻工作室裡十分常見的索尼的A7S3,最高可以提供4K分辨率60fps幀率200Mbps碼率的視頻內容,而像松下GH6這種專爲視頻而生的機型甚至最高可以提供1.9Gbps的數據流,我們在逛家電賣場時,看到4K電視上演示的那些極其精細的視頻就是來自這些頂級器材。
頂級視頻器材的碼率已經達到了1.9Gbps的水準
所以對於頭部創作者來說,他們先投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購入的影像器材,並用策劃、編導、攝像等一整套班子花費數天、數週甚至幾個月拍攝,再在價值數萬元的電腦上用更差部分時間精細剪輯、後期、渲染的高品質視頻,滿懷期待想要給觀衆們來一場“視覺震撼”,結果在上傳時就直接被壓縮成個位數Mbps碼率,這顯然會產生一種“滿漢全席變沙縣小吃”的失落感,因此這場清晰度之爭,視頻平臺最有價值的頭部創作者就成了最大的“輸家”。
當然,自短視頻平臺成爲主流自媒體渠道後,對畫面和硬件技術的需求門檻極速下放,用戶的主入口也從當年的電視、電腦切換到了僅僅數英寸的手機上,觀看尺寸的大幅縮小壓縮了畫質帶來的影響,很多播放量大、轉發率高的視頻都是“包漿畫質”,再加上現在的視頻平臺基本上都是興趣推薦,大家都早已被質量參差不齊的內容磨練出了極大的包容心,畫質的影響如果你不是刻意去對比,的確是很難察覺。
但如果你較了真,仔細進行了歷史回溯,就會發現其實數據劣化的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新上傳的視頻被壓縮,以前的老視頻你再回頭看,也會發現畫面素質大幅縮水,一些老牌網紅六七年前的成名視頻也因此被很多人回頭去“打卡”,的確是肉眼可見的模糊,畢竟六七年前的短視頻平臺UP主很多可都是用清晰度更高的相機而非手機拍攝的,但現在看起來就如同傳說中的“座機畫質”。
QQ相冊原圖消失引發付費用戶吐槽
除了視頻平臺之外,數據劣化還出現在了其他同樣可以被壓縮,進而提高帶寬利用率的應用上,比如QQ空間的相冊,很多人都用它來備份自己的老照片,但作爲可能是全國用戶量最多的相冊,騰訊也需要考慮數據庫的成本,尤其是其中很多老照片因爲屬於私域內容,訪問量完全取決於相冊用戶這一個人,很多數據一年可能都訪問不了幾次,但它又需要實實在在地佔用空間。
所以,壓縮這些冷數據就成了必然,不僅在上傳時就會默認進行壓縮,即便你當年開通黃鑽選擇了“原圖”模式,也有網友對比發現十年前上傳的原圖已經沒有了,現在只保留了被壓縮成了幾百KB的“高清”圖片……
從根源來看,用戶數據大爆炸再加上聯網速率的飆升幅度,超過了互聯網公司和運營商陳舊協議的負擔上限,是目前線上音視頻和照片服務的數據劣化的根本原因,但因爲移動互聯時代的主要觀看設備是小屏幕的手機,所以這個矛盾其實一直沒有被點燃。總有人問“爲什麼現在的5G很快,家用寬帶已經普及了千兆,但好像沒看到有什麼應用上的變化?”看完本文,你應該多少可以理解其中的部分緣由了吧。
微信訂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8元
編輯|張毅
審覈|吳新
爆料聯繫: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雲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週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