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環境長大的孩子容易低成就?揭開比城鄉差距影響更大的地方
維繫偏鄉教育資源不易,適度引進社會力量,發展更具彈性的公私協力模式,是解方之一。圖爲於屏東縣獅子鄉丹路國小任課的TFT教師。 (黃明堂攝)
【文/蕭歆諺;圖片/黃明堂攝】
從個人、學校到社羣,全臺各地都有人伸手拉起低成就孩子。然而若只靠單點力量,扶弱成效有限。主責的教育部、制定政策的中央、第一線的地方政府,都需要創新做法。
背起揹包,搭上臺鐵普悠瑪號前往花蓮玉里,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胡翠君,動身前往當地國中觀課。
她每個月至少到花蓮2次,至今出差花東超過200餘次,是具豐富現場觀課經驗的大學教授,尤其關注學習扶助教學,透過「PASSION紮根創新教學法」,提供適性診斷、分流和合適的教材教法,努力拉起學生成績。
最讓她自豪的,是與研究團隊做的各版本補救教材,有效減少老師的備課負擔。
「上課第幾分鐘要做什麼事都規劃好了,能快速爲老師增能,」她說,偏鄉教師流動率高,但有完備的教學教材,任何接棒者都能快速上手。
如此關注偏鄉的低成就學生,是因爲受到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與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的感召:前者讓她明白,孩子英文學不好和所處環境有關;後者教會她,只要有心,偏鄉並不遠。
從老師、校長、學校到社羣等不同層級,臺灣各地都有熱血人物受到不同召喚,在困境中撐出新空間,透過教育熱忱與創新做法,拉落後孩子一把,弭平教育落差。
然而,並非每個學生都有幸能進入這些計劃與學校。想達到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社會,有賴政策與制度革新。
關卡1》公開數據
教育部連縣市會考成績都隱藏
第一步,政府應公開更多教育相關數據。
任何政策的研擬、檢討與調整都應以數據與實證作爲基礎,但近兩年從非營利組織到國家教育研究院,都感覺到教育部對數據開放愈趨保守。
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表示,關注低成就孩子的學習表現變化,理應細到各地理區位,分析都會、非山非市及偏鄉等不同分級的待加強學生比例,然而現況取得數據困難重重。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舉例,2017年「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通過後,國中會考成績理應是檢視偏鄉孩子學習成效最直接的數據,然而教育部選擇隱藏,「連問題都搞不清楚在哪裡,我們要如何解決?」他感嘆。
不只非營利組織有此感想,連教育部轄下的智庫國教院,索取數據也碰壁。
一位國教院高層指出,近一年半,國教院曾向教育部提出43項申請,要使用教育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研究,最後僅一案通過。「教育部不希望我們做研究,因爲如果政策有誤,要改很麻煩,」他氣憤地說。
教育部雖表示,不開放縣市的會考成績數據,是爲避免比拚成績、助長考試風氣;同時擔心偏遠縣市若長年成績不佳,會讓縣內教師更加挫折。然而,沒有數據供分析,研究單位很難一同攜手鞭策教育政策。
大學近年陸續發展USR計劃,送大學生進偏鄉陪伴與教導孩子。圖爲臺師大修讀PASSION偏鄉優質教育學分學程的學生,於暑假期間前往花蓮任教。 (臺師大提供)
關卡2》代理教師
是「臺灣的寶」,需系統化增能
其次,想提升低成就孩子的學力表現,師資是另一關鍵,尤其是代理教師。
過去看待代理教師,多視爲補充正式教師人力的「臨時工」。但111學年度統計發現,國中小長期代理教師人數達2.3萬多人,佔比約16%,等於每6位老師中就有1位是代理教師。
對偏鄉而言,代理教師已是要角,儘管臺灣有「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等法規,透過公費生「綁」6年等方式以留住老師,無奈偏鄉流動率仍高,這也讓吳明柱直言,長期堅守的代理教師纔是「臺灣的寶」。
事實上,並非所有代理教師都受過師培訓練,偏遠地區合格教師比例通常更低。
根據監察院調查報告,110學年度臺東的偏遠地區國中小裡,就有半數教師未取得教師證或修完教育學程。
唯有幫助這羣老師增能,才能讓孩子享有更好的學習品質。臺灣近年陸續出現相關創新做法,值得借鏡。
例如瑩光教育協會從2021年開啓無證教師的支持計劃,幫助沒有受過系統性師培訓練的代理教師,快速習得課程教學方法和班級經營等。在臺東與嘉義兩地,甚至提供一對一的陪伴與共備諮詢。臺南大學也開辦偏遠地區學校學士後教育學分班。
南投縣仁愛鄉力行國小代理教師幄力斯.鐵木提到,身邊有許多代理教師都很認真,也願意留在偏鄉繼續服務,無奈因爲沒有教師證,薪水仍差正式教師一截,聘期相對不穩,對未來能否繼續服務感到憂心。
考取教師證成爲他們的目標,然而偏鄉前往大學的路途遙遠,加上長年代理的教師多半有家眷,難以放下工作全職唸書。該學分班的出現扭轉頹勢,幫助代理教師能用下班或週末時間線上學習,取得學分。
但這些畢竟都是少數,需要教育部提出更大規模的政策計劃以補不足。
關卡3》跨部會投入
經濟弱勢易拉低學業,需創意因應
想提升低成就孩子的學力表現,第三步是,不只靠教育,還需要跨部會共同面對。
從國際測驗到臺灣自辦的TASAL(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計劃),多項報告皆發現,比起城鄉差異,家庭背景與生活條件,纔是決定孩子學力更關鍵的因素。
經濟弱勢影響有多大?審計部8月推出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審覈報告」指出,經濟弱勢學生會考屬於待加強的比例,足足高出一般學生一倍。
家庭背景影響大,研究專長爲教育社會學的臺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表示,教學者要介入私領域,試着撼動並提升孩子的學習環境有其困難,容易灰心。
要成就每一個孩子,中央應該跨部會面對,而不是由教育部一手承擔。由於國民教育大多作爲地方政府範疇,她建議,可由中央提供獎勵措施,邀請地方政府思考創意做法,以促進社福與教育單位的合作。如社會局與教育局可針對風險家庭兒少,共同開發關懷合作方案,甚至引進非營利組織協作等。
扶弱不易,但每個孩子都不該被放棄。期待從個人到政府層級都能正視這羣低成就孩子,守護他們的未來。
【延伸閱讀】
學力退步像看恐怖片!後段班學生大增,專家憂「還沒出社會就在等待失敗」
人人都有私人飛機?曼哈頓貴族學校的生存之道讓人瞠目結舌
有老師不進修、不退休、不害羞 臺灣師培變「失陪」,課程學分停在15年前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85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