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政治新貴 黨同伐異(高毓安)
在司法的公平正義上,賴清德似乎都展現出「只有要不要,沒有行不行」的最高宗旨。圖爲司法院。(圖本報資料照)
別誤會,這裡所提及的新制,並不是指如交通、稅務等制度革新。自民進黨新潮流系拿下朝廷大位始,整個國家乃至社會氛圍,逐步扭曲成唯「新」潮流爲尊的「新」制,甚至是吾輩過去堅信會超脫政治、超然獨立行使職權的領域,也在新潮流獨斷橫行的碾壓之下,被逐步侵蝕。
做爲法治國家,百姓本仰仗法務與司法單位,能做到明察秋毫、懲惡揚善。然而,自2018年蔡政府時代,打着轉型正義的時任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自封「東廠」,以公權力追殺特定候選人,到近日的高虹安案,凡是對案情有「推進」的法務及司法人員,雞犬升天。有立委就揭露,高虹安近日因涉貪遭判刑,起訴的檢察官在同天被選任爲主任檢察官,而全案總計有4位相關司法人員升官晉爵。
更甚者,當前高虹安案僅一審宣判,泛綠陣營就急於將其做爲鬥爭素材,以中央廚房出菜,一條龍式的鋪天蓋地,本質上刻意忽視民意代表助理費等相關問題,長年的沉痾結構。
從張天欽當時的行政院長,到作爲當朝總統,至少在司法的公平正義上,賴清德似乎都展現出「只有要不要,沒有行不行」的最高宗旨,且無孔不入、毫無顧忌,甚至在國家基石面前,依然猖狂。
當朝「特別關照」高虹安案的相關法治公僕,順朝廷者升,更是形同在向法治單位釋放「招募訊號」的起手式。從今起,本該並肩平起,共同捍衛法曹高度的衆司法官們,眼見此情此景,是否要考量於特定政治勢力的欽點與否,而選邊站?司法戰士們之間的革命情誼,是否有可能開始被分門別類、黨同伐異?
於此隱憂來看,賴清德執政之下,從政治團結、社會和諧,乃至於最得來不易的司法信任,毫無丁點珍視,爲了特定寡頭的政治私利,而讓司法正義變得更難以獲得人民的信任。
《美麗島電子報》近日民調顯示,臺灣有51.5%的民衆,對司法院15位大法官能超越黨派、不受干涉獨立行使職權有所疑慮,也就是說,目前社會上有超過半數的民衆不相信大法官。網民們時常打趣「敵人就在本能寺」,當維護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司法也變得如此,臺灣恐怕根本無須有什麼外部威脅,光是內部虛耗,即足以拖垮市井生靈。
在司法極度不受信任的狀況下,賴政府要如何能做到弭平社會對立、團結政治光譜、擊破陳舊共業等重責大任?以跛腳之姿爬上大位的賴清德,執政尚未坐穩坐熱,如果仍不深刻自省,終將被民意浪潮反噬。(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