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運動比賽不是戰爭(許立宏)

(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選手在東奧屢創佳績,目前已取得2金4銀4銅共10面獎牌,創下臺灣奧運史上最高的獎牌數,國人一片歡欣,也令人省思體育運動帶給國人的正面意義。

十年磨一劍,成功運動員背後都曾流下許多汗水和淚水,要能站上奧運頒獎臺,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

首先是長時間的堅持與耐心:這些最後可抵達奧運最高殿堂的運動員,很多人早在小時候便開始展開訓練,及早培養實力和上場歷練。例如麟洋配早在國小就打球,戴資穎、郭婞淳及楊勇緯等人也是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訓練,長期的訓練難以過正常的學生生活。最近美國退役泳將菲爾普斯在東京奧運期間受訪時就提到:「我曾經有連續6年沒有缺席過一次訓練。成功沒有任何秘訣,就是看你付出與努力多少。」可見運動員的成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能堅持到底的人才能豐收。

二、家人的支持:奧運殿堂的勝利者背後除了有國家協助的訓練外,大多都擁有家庭的支持體系,不論是菲爾普斯、在里約奧運奪下新加坡第一金的泳將史庫林、NBA球員林書豪,或是特奧金牌游泳好手範晉嘉等,其家人在受訪時都提及家庭成員的支持,皆毫無條件付出一切資助訓練。尤其在選手還小時,家人在比賽經驗過程中扮演陪伴者、支持者與安慰者的角色很重要。

不少知名運動明星的啓蒙教練是自己的父母親。在東奧男子高爾夫球賽拿下銅牌的潘政琮,5歲就在爸爸的教導下和哥哥一起練球。此次東奧比賽,太太還擔任他的杆弟,潘政琮奪牌後親吻愛妻成佳話,可見家人支持的重要性。

最後的關鍵是運動員能開心地享受運動比賽的當下。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是近年來衆所關心的議題,從之前的澳洲水怪索普到美國泳將菲爾普斯,及最近的世界網球排名第一的日本好手大阪直美,與美國體操甜心西蒙‧拜爾斯等知名運動員都遇到過心理問題,甚至嚴重到影響比賽。

運動員須面對媒體、大衆的眼光,並肩負國家榮譽,多重壓力有如千斤頂般地壓在運動員肩上,如果心理素質不夠強,在大型比賽場上往往會表現失常。但優秀的運動員往往在高度競爭下也能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特別是歐洲的運動員向來把運動當作是業餘嗜好,國家也不會賦予太大的壓力,畢竟運動比賽不是戰爭。因此當得失心沒有那麼重時,往往比賽表現會更好。重點是,他們平常除了運動外,也有自己職業發展的另一面,在學時也重視學科的平均發展,所以退役後多能順利轉職成功。

能參加奧運就是一個很大的榮耀,發揮奧運精神也更勝於只看重比賽結果。中華隊的健兒本屆表現優異,大家應給予他們掌聲,但掌聲只是一時的,最重要是政府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尤其不要有任何的政治干擾,才能讓臺灣運動員不斷活躍在奧運殿堂上。

(作者爲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