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俄烏的「人民戰爭」(徐宗懋)
俄烏戰爭造成大批烏克蘭難民。(新華社)
俄羅斯宣佈使用強大的超音速導彈催毀烏克蘭的地下軍事設施,一個疑問是,既然有如此厲害不可阻擋的超級武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又公開表示每天在基輔總統府上班,身邊都是決策團隊,甚至大白天站在外頭錄製講話。既然目標如此顯著,俄羅斯爲何不進行「斬首」一勞永逸呢?
軍事專家常用俄羅斯在車臣和敍利亞的軍事行動,甚至美國入侵伊拉克戰爭作比較,其實並不準確。最大的差別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用感性的口吻描述鳥克蘭人和俄羅斯人是同一民族,他發動戰爭的目的並非要「收復烏克蘭」,而是要求烏克蘭「中立化」、「去軍事化」、「去納粹化」(改變烏克蘭現政權)、「承認烏東兩個共和國獨立」、「承認俄羅斯擁有克里米亞主權」。這些戰略目標實際上限制了俄羅斯軍事行動的強度和範圍。不似俄羅斯在車臣和敍利亞,先將叛軍據守的城市日夜轟炸成廢墟,寸草不生,隨後部隊才進去收拾殘局。
問題是,俄羅斯視烏克蘭形同國土,基輔如精神原郷,怎麼可能用這種方式來打烏克蘭?此時,基輔市中心基本上毫髮無損,主要政府機關都在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建築物內,毀滅它們等於是毀掉俄羅斯文化,自然不是俄羅斯能做的。因此,到了最後,俄羅斯打的是有限戰爭,目的只是迫使對方在政治上屈服而己。
然而,快速實現此目標的計劃顯然失敗了,澤倫斯基發動全民抗敵,進行小股兵力的城鄉游擊戰。俄軍龐大、笨重以及行動緩慢的坦克車隊,遭到機動性高的烏克蘭遊擊兵從藏身的田邊、樹林間、街角、高樓上等無所不在,以反坦克飛彈突襲,損失慘重。由於無法先行對烏克蘭的工業生產設施、鐵公路和政府部門進行戰略性大轟炸,俄軍與烏克蘭「人民戰爭」的短兵相接,必然十分不利,實戰中已充分證明這點。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只能拉長戰事,採用消耗戰術。俄軍大部隊開始與烏軍保持一定距離,先用導彈攻擊城市大樓公寓,斷水斷電斷糧,目的是把一般百姓逼出城,儘量清空城市,如此更能把烏克蘭的軍人和百姓隔開。烏克蘭軍隊也必須騰出力量和資源來照顧受傷流離的本國人民。畢竟他們的家人也在其中,心理上必受衝擊,行動力和戰鬥力也會減弱。俄軍就用這種方式跟烏軍一點一點耗,再派車臣戰士進行激烈的巷戰,等到烏軍人力物力被耗的差不多後,俄軍再發動總攻擊,佔領城市,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逐一佔領更大的城市,直到最後的勝利。
外界常評說目前俄烏「戰情膠着」,其實並不準確。「膠着」是指雙方前後拉鋸,但現在並非如此,烏克蘭城市遭到日益猛烈的轟炸,人民痛苦不堪,加快逃亡的腳步,俄軍則隱步縮小包圍圈。澤倫斯基利用「人民」來使俄軍草木皆兵,普丁也利用「人民」來加重烏軍的負擔。西方媒體着重報導烏克蘭人民的悲慘處境,凸顯了俄羅斯的殘暴不仁,但所有事情都有兩面,西方譴責俄羅斯,讚美烏克蘭英勇抗敵的同時,又拒絕出兵協助,甚至連攻擊性武器也不提供,如此與鼓勵別人送死又有何異?
烏克蘭在絕望之中城鄉被逐一攻陷,不僅讓俄羅斯留下惡劣的形象,也充分顯示西方「民主人權」的安全承諾何其虛僞和空洞,一方面鼓勵烏克蘭人赴湯蹈火,另一方面自己又絕不惹火上身。總之,俄烏正在進行一場「人民戰爭」,最後的輸家一定是被各方當成墊底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