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統獨還很遠 和戰在眼前(黃介正)

統獨還很遠,和戰在眼前,爭取時間,堅忍圖存,我們必須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在2022年接近尾聲的時刻,距離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選舉投票僅剩下1年,選民關注的焦點將會迅速地進入國家安全議題,期待選出一位掌舵者帶領其團隊,幫助臺灣度過極爲艱險的未來幾年。

兩岸關係在我國過去30年的總統選舉中,始終都是影響投票的首要因素,然每次選舉卻都不是決定統一或獨立的公民投票,而是對兩岸關係好壞或是進展急緩的集體調控。

以往臺灣人民向北京表達不從或抗議,採取的多是相對廉價的選項,鍵盤有解氣的功能,選票有抗拒的味道。然而下屆總統選舉,我們面對的國家安全形勢已經全然不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驟然躍升,愈見真實。過去許多民調一再顯示中共不會對臺動武的民衆普遍心態,如今面臨嚴苛的考驗。

臺灣選民需要再一次的展現智慧,認清1年後總統大選的投票,不可當成統獨傾向的表態,因爲兩岸終局不會馬上到來;而是面對和戰風險的抉擇,因爲選舉結果都是切身利益。

不久之前的九合一選舉中,「抗中保臺」的號召未能形成導引投票關鍵因素的事實,除因地方性選舉之關注焦點並非國家安全議題,多少也受到俄烏戰爭以及中共高強度圍臺軍演之影響。「保臺」仍是大多數選民的共識目標,而「抗中」是否仍爲對臺灣有利的唯一選項,已經出現不同以往的思考。

近年來臺海成爲戰爭高風險地區,固然因地緣位置處於中美戰略競爭的前沿、軍事對抗的角力擂臺,也因於兩岸之間嫌隙擴大,互信蕩然,溝通管道斷絕,降溫機制缺乏,臺灣人民於是被推向「要準備打仗」的巨大陰影之下。

國際社會對於臺海走向軍事衝突的悲觀心理,美國擔憂中國大陸「敢於亮劍」的集體焦慮,自然對臺灣是否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形成壓力,也對臺澎防衛構想不吝指教:要調高國防預算,要建構不對稱戰力,要提供軍售貸款,要擴增武器彈藥儲備,要延長義務役期,要改革後備體制,要建構國土防衛部隊,要強固社會韌性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外國政府及友人的建議,即使臺灣照單全收,也需要好幾年的不懈努力,方能期待國防戰力有意義的實質進展。僅以兵役役期延長至1年爲例,民國94年出生的役男,如果高中畢業繼續升學,待民國116年大學畢業開始徵召入營服役,就已經是國際社會與國內專家一再提醒臺海戰爭風險的2027年了。

下屆總統在2024至2028年的任期中,將會跨越2027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第3任期結束、人民解放軍建軍百年、中共軍備全面武力犯臺能力等多項關卡。然而短短的數年之內,我們未必能建立足以應對戰爭的實力。

臺灣社會在823炮戰之後,已經有64年未經戰火,人民過去從好萊塢電影所獲得對於戰爭的印象,雖然在烏克蘭的斷垣殘壁與家破人亡的新聞畫面中,得到了更爲真實鮮明的警惕,但是仍然懷抱避免戰爭,維持和平的高度期待心理。

美國在期中選舉之後,相對主動地尋求美中雙邊關係降溫,多項雙邊高層會晤開始恢復;世界多國領袖也藉由G20的機會,與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晤,給予2020年末的整體國際社會營造了短期和緩的形勢。

拜登總統在「拜習峰會」後曾言,不認爲中共會在短期內對臺動武,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也稱,中美競爭在短中期之內應可緩和。我們也應把握機會,與世界強權相向而行,盡力降低臺海戰爭風險,將兩岸「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交惡」視爲爭取臺海和平與穩定的必要途徑。

統獨還很遠,和戰在眼前,爭取時間,堅忍圖存,我們必須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