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孟晚舟後的中美新局(王欽)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透過新聞稿祝賀大陸國慶72週年,並提及「美國尋求合作解決我們共同面臨的挑戰」。圖爲1日民衆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中新社)
最近國際局勢的變動令人眼花撩亂,經歷了疫情長時間的影響之後,世界各國逐漸要面對與疫情長期共存的現實,而不是將之作爲一種臨時狀態。正是基於這一判斷,疫情時代的國際關係就必須迴歸現實,重啓各類暫時被疫情中斷的議題,而擇其大者,當然是深受疫情影響的國際貿易和經濟往來。
拜登政府顯然對此認知得更爲清楚,疫情影響之下長期的經濟低迷,證明了對外關係不可能總是採取高壓措施,事實上,將中國選擇爲高壓措施的對象也不是一個好主意,且不說中國大陸已經逐步走向了經濟復甦,而且就從國家意志角度來說,中國也沒有向美國妥協的動機。如果拜登政府延續川普時期的政策走對抗路線,除了導致兩敗俱傷以外不會有其他結果,而對美國來說,無疑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於是我們看到橫亙在中美間的許多爭議開始鬆動,首先是孟晚舟事件的戲劇性轉變,短短24小時之內就完成了全部溝通作業;其次是中美官方密集的訊號傳遞,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日前就稱,她將尋求改善美國與中國的商業聯繫,而且她認爲兩國可以互利互惠,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則說,中美正在磨合中尋找新的相處之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在大陸國慶日發表了賀電,雖然這只是慣例作法,但媒體也都注意到,布林肯比蓬佩奧多了有關「美國尋求與中國合作」的論述。
這些當然不是無的放矢,中美上下都明白,合作不一定導致兩利,但對立必然導致雙輸。美國也逐步意識到,現在的國際局勢對自己並沒有那麼有利,尤其是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正處於下降區間,一次次的對外強硬都要付出相較於以往更高的代價,而每次代價的付出都是對美國國力和影響力的進一步消耗,而且碰上中國這樣敢於與之拚消耗戰的國家,美國也日漸感到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