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陸對臺以灰色行動小步前進(洪奇昌、李國正)

現階段北京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想像,更傾向在「維持現狀」的原則中,以灰色行動和認知戰等手段「小步前進」,能獲得階段成果足矣。(示意圖/Shutterstock)

2027建軍百年目標相較於2035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後者纔是中共中央的上位戰略目標。對北京而言,把握國家發展黃金十年、擴大與鞏固國際戰略話語權及綜合國力,以期「不稱霸全球之亞洲區域強權」纔是中國大國戰略的核心。

在這樣的戰略位階關係下,軍事力量是政治的延續,強軍、建軍雖是北京發揮國際影響力的底氣,但北京不會本末倒置,軍事行動必須配合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而非打亂國家戰略佈局。

2022年11月,時任中國國家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曾撰文表示,2027建軍百年目標根本指向是「全面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由此觀之,中國解放軍的核心任務應可歸納爲「近海防禦、遠海防衛」兩大面向,近海防禦即爲傳統的維護領土主權,遠海防衛則是確保中國海外利益,如中國在一帶一路等亞洲、非洲區域的利益,不遭受任何威脅。

在「近海防禦、遠海防衛」戰略要求下,2027中國建軍目標應是,着重於建立強國軍隊應有的遠海部署與機動勤務能力。在手段上,強化綜合運用未達戰爭條件的「灰色地帶」及「認知作戰」以實現次要目標。整體爬梳,中國建軍發展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觀察其佈局和限制:

一、實現國防科技躍升。信息化聯合作戰時代要求軍隊常規武器性能提升,及指管通資情監偵(C4ISR)能力建設,人工智慧更加速了無人作戰的可能性。中國國防與軍事現代化發展目標便是要強化信息化聯合作戰所需的高階運算技術與設備。

二、執行軍事活動威懾。中國對周邊區域「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旨在威懾他國勢力介入臺海及南海、東海等爭端海域,中國海空軍力扮演領土主權海疆外圍第一線,透過海空突破第一島鏈、接近第二島鏈,展現巡航和聯合作戰能力,傳達他國不得進犯姿態。

然而在美國聯合盟邦大力圍堵高科技轉移到中國的大環境下,中國首先須要透過舉國體制以進行網路、航空、太空、飛彈、無人機、水下載具等各領域自主研發。這是艱難且漫長的道路,更需要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科研實力作爲基礎。

此外,中國的軍事威攝早已引起了印太周邊國家,甚至全世界的共同憂心,故陸續強化與美國安全合作。當然,雙方相互威懾的情勢下,確實反而升高了地緣安全情勢的風險。

同時,中國想必也從俄烏戰爭中吸取到經驗。中國的軍事行動必須務實考慮國際政治氛圍,更必須顧及國力和軍力的實際限制。

因而我們注意到,當前北京在戰爭未必能速勝的條件下,而是更多地採取灰色地帶行動以及擴大認知戰等手段,以獲取階段效果:

一、發展灰色地帶襲擾。在顧及綜合國力限制與國家整體發展的大局下,中國軍隊正逐步與海警及海事等單位建立聯合行動能力。

在臺海區域,中國軍警民兵以軍演、聯合巡航、結合抽砂、斷海纜等方式,對臺海進行全面施壓。階段目標是建立中國軍事力量在臺灣周邊的常態性存在,強化中國對海峽區域的實質控制,爲臺灣海峽「內海化」創造條件。在東海和南海區域,中國軍警民各單位同樣透過常態巡航,強化其在該區域的影響力和存在。

二、發揮認知戰效果。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對現況而言,其實比戰爭更令國際社會感到棘手。畢竟灰色地帶行動並非戰爭行爲,國際上的反制工具實爲有限,若以軍艦對抗,擦槍走火的風險甚高,若以海警或海上民兵對應,西太平洋國家的準備則遠不如中國。因此灰色地帶施壓的手段往往能得到認知戰的效果。

以中國對臺灣的認知作戰爲例,中方依不同對象塑造不同訊息分衆投放,一方面持續分化臺灣社會內部對於國家前途的共識、削弱國人投入國土防衛的決心;另方面則對區域及國際傳達臺灣屬於中國領土、臺灣社會期待統一的意向,以降低國際社會對臺灣國際地位之支持;或者將臺海發生衝突的責任歸咎臺灣本身挑釁或美國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軍事現代化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在自身經濟亟待振興且國防科技還沒到位之際;在國際強化於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之際,中國若在印太發起戰爭,是以一個改革未竟的國家、軍隊,面對一個聯盟,而非一國。

由此觀之,現階段北京發起戰爭的風險遠高於可能利益。故不只美臺需要控制衝突風險,北京同樣有規避風險,把握機會振興經濟、落實國家發展目標的動機。

因此,現階段北京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想像,更傾向在「維持現狀」的原則中,以灰色行動和認知戰等手段「小步前進」,能獲得階段成果足矣。一來符合國際社會(美、日、歐盟)對臺海和平的關切,二來相較於2035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的國家,急統並非現階段北京首要國家目標。武統臺灣只有在極度意外,也就是美中臺三方均無視彼此紅線及底線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

(作者洪奇昌爲海基會前董事長、 李國正爲國際關係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