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柯文哲民調的道德外衣(包正豪)
民衆黨柯文哲陣營公佈民意調查資料,引起許多討論與關注。(中時資料照)
在藍白合的僵局中,民衆黨柯文哲陣營8日公佈一份民意調查資料,主要內容是該黨委託3家調查公司進行總統選舉各候選人支持度的民調,由於結果和一般社會的印象有較大差異,引起許多討論與關注。當有相當一部分民衆執著於討論民調真實性和準確性時,個人作爲一個受過民意調查學術訓練而任職高等教育機構的教育工作者,私心認爲這個新聞事件有着和其他人不同的切入觀點,會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堂有關民意調查和選舉政治的媒體識讀課,極富教育意義。
所謂「媒體識讀」,意指能瞭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與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與近用媒體等五大核心能力。放在這個新聞事件裡面,或許我們可以把焦點聚集在「瞭解媒體訊息內容」和「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兩點上。
那這個新聞事件到底告訴我們什麼訊息呢?其實各家新聞報導的內容都差不多,都聚焦在「民調數字本身」和「柯文哲的民調解讀」兩個方面。前者很簡單,直接有力的提出數據「證明」柯文哲比國民黨侯友宜更強,足以在三角競爭當中,分別擊敗民進黨賴清德和獨立參選人郭臺銘。後者,則可以用一個網路梗來形容,便是「別問藍白合,問就是我柯文哲」的霸氣回答。
這當然引起柯文哲反對者的不滿,於是紛紛開始挑剔民調訊息釋出不夠完整、執行品質沒有確認,甚至懷疑真僞。但當輿論焦點聚集在這些講不清楚的僞命題之際,這則新聞的內在深層意義就被模糊化了。簡單說,自從民調數字可以作爲引領社會輿論風向的工具後,任何公開發表的民調數字,都有操弄的嫌疑。
這裡所謂的操弄,不是質疑民調作假或是誤導,而是原本應該內部參考的資訊,被主動公開給社會,動機即爲可議。顯然地,這是要建立柯文哲代表藍白合參選的正當性。在「團結下架民進黨」的社會氛圍中,不是應該找最有獲勝機會的人嗎?如果你同意這個前提,你接下來的問題就該是「誰比較強?」,而答案,柯文哲已經用「客觀的」民調數字告訴你了。
柯文哲陣營在自問自答「誰該代表藍白合」的問題後,進一步替這個原本很現實的問題披上道德外衣。他談到民衆黨和國民黨的差異是「政治價值觀」,用來降低自己的功利計算形象。可正是這句「政治價值觀差異」曝露這個新聞事件只是政治操作的一環而已。
所謂「政治價值觀」,應該是個別人或是政黨看待政治事務的是非對錯準繩,所以才叫價值觀。倘若兩個政黨或候選人在政治事務的是非觀念上有根本差異,那豈不是表示合作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面嗎?那到底誰的政治價值觀有問題啊!
在資訊爆炸卻不辨真僞的時代,媒體識讀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是我們避免被操弄和成爲真正自由公民的關鍵能力,亟須着重培養。
(作者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