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侯賴柯 「核」各言爾志(黃士修)

圖爲核三廠。(圖:臺電提供)

隨着臺電虧損數千億瀕臨破產,政治人物開綠能公司賺大錢,經濟部發聲明帶風向,讓總統大選的能源議題再次被點燃。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等人的能源政策各是什麼?

賴清德曾說「核電是最好的能源」,成爲行政院長下臺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當民進黨主席,任命童子賢擔任民進黨智庫副董。童多次主張臺灣應與全球一致將核能列爲綠能,並發展小型反應爐。

爲安撫黨內,賴提出投入9千億預算,名目爲淨零轉型,實則向經營綠能產業之派系喊話。5月底,賴又拋出「核電備用說」激起熱烈正反輿論。可惜,衝撞黨內體制以失敗告終,蔡英文下令不準再提,以免動搖非核利益。然而,賴畢竟是現任副總統,透露「相關單位正規畫讓停機的機組維持緊急使用效能」,證實核電延役在技術和政治上皆具可行性。

侯友宜公佈能源政策白皮書,由杜紫軍和樑啓源兩大專家操刀,侯鬆口「核一二三延役,核四評估重啓」,拉攏藍營基本盤歸隊,能源配比規畫卻被發現年分和數字矛盾。

據瞭解,侯私下仍對核電反感,因與國民黨官方立場牴觸,杜接手國政議題後十分頭痛。後來杜以2050年淨零排放、2035年碳中和的國際目標,帶領智庫學者計算各種能源配比,以倒推法向侯證明核一、二、三、四之必要性,否則臺灣未來會因排碳被懲罰。

於是核四擺在2040年,距下屆當選足足16年時間,確保在總統任期之外,侯才勉強點頭。但根據公投期間揭露的內部文件,核四1號機約2至3年可供電,2號機則需4至5年,其實在總統第一任期都可大致完成。

柯文哲對核電表態相對最積極,主張核電延役,核四安檢,能用就用,不能用就不能用,且強調要儘快處理。若決定認賠殺出,3千億蓋出報廢的東西,誰要負貪污瀆職的責任?那就不是科學問題,而是司法問題。

6月時郭臺銘提出短中長程的解決方案。短程爲核三延役、核一、二修正法規重啓;中程處理核四問題,應效法韓國的公民審議,透過資訊透明揭露,專家與民衆溝通才能在民主程序上爲科學決策排除障礙;長程發展新能源技術,包括小型核電廠,甚至核融合科技,並創設實驗場讓全球先進廠商設置示範模型。

如果你要問我,那什麼能源政策纔是對的?我會說,目前柯文哲的政策若加上郭的看法,會是相對完整且可執行的版本。

(作者爲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領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