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對抗立法權 民進黨不惜自打臉(陳冠安)
立法院18日院會處理民進黨團提議增列總預算案、前瞻第五期預算案,民進黨立委高舉標語要求審查總預算(左),國民黨立委亦高舉標語要求行政院退回重編(右),最後表決結果贊成49票、反對58票,藍白聯手再度封殺總預算。(姚志平攝)
近期114年度總預算案的僵局再度成爲政治熱點。藍白主張行政院應依法編列預算,包括禁伐補償、健保點值和公糧收購,綠營則認爲藍白主張違憲,雙方互不相讓已將近1個月。行政院寸土不讓,立法院也堅壁清野,可以說,繼國會改革法案之後,行政、立法部門再次激烈衝突。
不過這次,雙方則呈現邊打邊談的狀態。賴清德總統就曾在國慶演說中特別感謝立法院長韓國瑜與行政院長卓榮泰開啓朝野合作,促成朝野黨團會商,但在隔天的「和解飯」,藍綠白並未達成共識。隨後,韓國瑜則召開朝野協商,邀請藍綠白總召進行正式磋商,但仍無疾而終。
在多次談判失利之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選擇在18日進行甲動,試圖闖關將總預算案付委。鑑於綠營只有51席,院會表決必然輸給多數的在野黨,因此表決其實只是政治性、宣示性的動作。不過這也同時意味着,民進黨在短期內放棄透過協商談判的方式,而將會採取社羣、文宣攻勢壓迫在野陣營,以戰逼和。卓榮泰更直言,不排除聲請釋憲。
事實上,以原住民禁伐補償來說,在野陣營與民進黨的主張只有差距14億元,不只無法與超過3兆的總預算相提並論,甚至連行政機關各單位總計15億元的媒體宣傳費都不如。然而朝野雙方卻因爲小規模的個別預算而陷入大規模總預算的僵局,根本原因其實還是在於執政黨對在野黨與立法權的不尊重。
以立法院起家的民進黨,當陷入朝小野大,在國會居於少數時,便不斷試圖削弱立法權,從而鞏固行政權優勢。從國會改革案聲請憲法法庭判決到總預算案,抗衡的正是立法權的核心,也就是質詢、立法和預算。
民進黨想建立的憲政運作,是一個民意代表無法透過合法機制調查政府弊案,行政官員有權說謊而不負法律責任;所有法案都被政治性極高,由執政黨任命的大法官所無效化;以及無從置喙預算未按照三讀通過之法律來編列的行政立法關係。這絕對不是臺灣人民最期待的憲政運作,但卻是最符合民進黨朝小野大利益的憲政運作。選不贏你,就把立法權的牙都拔了,於是便不用怕國會多數的在野黨。一個缺乏制衡的行政權、執政黨,這不叫民主專制,什麼才叫民主專制?
諷刺的是,目前民進黨聲稱違憲的禁伐補償金,其實當初通過的是綠委伍麗華、陳瑩的版本,提案與連署總共有32位綠委。也就是說,超過6成的民進黨立委曾支持「違憲法案」。這正如同有超過8成的非新科綠委曾提案、連署過國會改革法案,但在5月時,全部發夾彎,高聲呼喊自己的法案違憲。民進黨狠起來,連自己的臉都打。
而民進黨一步都不退,不只是針對禁伐補償、健保點值和公糧收購,背後的深層脈絡更是對立法權的直接抗衡。藐視民意,不接受朝小野大的民主格局,纔是總預算僵局的關鍵原因。
(作者爲中華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