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從「兩會」看大陸今年「穩發展」(白德華)

大陸「兩會」正在召開。(澎湃新聞)

大陸「兩會」正在召開,今年不像去年延到5月纔開,但會期節縮了半天,一方面仍是受疫情影響,另方面年底將召開中共二十大,籌備工作已陸續鋪開,「兩會」因此成了務虛大會,聊備一格。不過在俄烏開戰之際,從兩會高層動態及官方表述,仍可瞧見大陸如何定調風雲慘澹的2022年。

毫無疑問,「穩發展」是北京高層今年定下的主調。俄烏開戰是一回事,美國及西方盟國反華還在持續,而內部面對疫情「動態清零」雖有成效,但對貿易及消費影響卻很大。偏偏大陸年年城鎮就業人口都逾1100萬,一旦經濟成長率訂得太低,社會穩定發展必遭受衝擊。要避免這樣的結果只有開足馬力加大財政支應,擴大公共基礎建設,這也是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常掛在嘴上的「保民生,保就業,保市場主體力度不減。」。

所以「穩增長根本是爲保就業」。但設定5.5%經濟成長真的夠嗎?這目標是官方20多年來訂出的最低數字。但和去年此時相較,今年形勢顯然樂觀不起來。

去年大陸全年經濟成長率8.1%表現不俗,惟去年兩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呈現的預定目標是「6%以上」,會後記者會上有人問會不會設得太低?他說,「6%以上是開了口的,實際過程也可能會增長得更高一點。GDP增速訂6%不是訂任務,而是旨在『引導預期』,希望把預期引導到鞏固經濟恢復增長基礎上,推動高品質發展。」

所以了,今年設5.5%是衡量內外情勢後給出「引導預期」的數值。換言之,爲了二十大順利召開,今年必得「穩增長、保增長」,也只能以毛澤東的解讀來論述:「道路是曲折的,任務是艱鉅的,前途是光明的。」

至於這千斤重擔,只能落在財政部肩上。根據報告,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總規模近10兆人民幣,政府安排地方專項投資債券3.65兆人民幣,財政規模比去年增長了18%,專項投資則直逼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規模,正所謂非常時期只能「集中精力(資金)辦大事」,也算是舉國體制的特點了。

至於對臺政策,今年可說聊備一格,可見北京壓根不會「外行」到趁俄烏之戰讓臺海生波。不過和去年120字對臺表述相較,今年110字表述出現兩個特點,一是面對「臺獨」,從去年強調「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改爲因應今年內外形勢變化的「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其次,提出今年二十大重頭戲──「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至於具體表述,只能等二十大揭曉。不過,最近包括上海東亞所前所長章念馳、政協常委張連起都提出制定「統一法」的主張,不知是巧合還是洞察高層風向?

章念馳是大陸第一個提出「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的學者,勇敢直視兩岸政治最大障礙,足供臺灣執政者另一思考角度;惟也有學者如人大教授王英津提到,「兩制」臺灣方案,最終將通過「臺灣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確認保障。但這都是單方意見,兩岸如何能上談判桌?什麼樣的「對臺總體方略」才能讓臺灣有感,北京也可思考再三。(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