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擺脫通縮 日本升息結束負利率(劉憶如)
在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之下,日本居然連續23個月,物價不但沒有下跌,甚至達到或超過了日銀設定的2%通膨目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日本央行(日銀)3月19日宣佈停止「超寬鬆」貨幣政策,但仍然維持「寬鬆」貨幣政策。
重要的改變包括:將短期利率由原本的負0.1%調升到0至0.1%,不但是17年來首度升息,並且結束長達8年的負利率。其次,取消對長期利率的管制,不再以「殖利率曲線控管」(YCC)政策去限制日本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上限。另外,量化寬鬆(QE)政策將大幅縮減,日銀雖仍將持續購買日本公債,但每月購債金額將減少,且將停止購買「日本股票指數基金ETF」及「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日本的證券以及房地產市場也因此不再會得到央行資金的挹注。
以上所有這些政策改變,都指向同一個政策目標,就是讓日本能夠擺脫30幾年來經濟的低迷。低迷除了顯示在低於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之外,更顯示在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狀態上。
物價的下跌像溫度計一樣,是個指標,藉以得知買氣的不足以及景氣的不振。擺脫通縮,也因此是經濟發展迴歸正常的中程目標。
景氣的循環其實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有其規律性。景氣過熱時看見通膨,景氣衰退時則出現通縮。
一般而言,古典經濟學派着眼長期,認爲循環有其規律,讓那隻「看不見的手」去運作,問題自然能夠解決,若政府政策介入,不但無效且常徒留後遺症。但是凱因斯學派則認爲不能忽略短期,也就是凱因斯那句名言「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長遠來看,我們死光了),在此思維下,通膨和通縮,政府都不應坐視;而最直接的,就是採取緊縮或寬鬆的貨幣政策,包括升息或降息。
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對策也真的效果有限,且常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例如,不論通膨或通縮,都具有「預期心理自我實現」的特質。也就是說,一旦預期心理出現,通膨或通縮就真的會發生。預期通膨時會提前購買商品,價格因而上漲,並落實衆人的預期,也就更增加買氣,促成價格更加的上漲。預期通縮時,除了即刻要用的必需品之外,買氣縮手,等待價格下跌,也同樣落實了預期,並陷入通縮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
在這種情況下,升息或降息,都不容易發揮作用。40年前的全球通膨是一例,這30年來的日本通縮,也是一例。避免或消除預期心理,因此成爲對抗通膨或通縮的首要任務。
40年前,因爲通膨預期心理無法消除,利率一再的調升也無法降低兩位數的通膨,一直到最後利率調高至超過20%,且全球皆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後,問題才獲得解決。
而日本這30年來,卻是形成了通縮的預期,因此除了買氣不旺,投資意願低落之外,薪資也停滯不漲,更造成民間消費不振的狀況。政策上,日本30年來全都是低利率或零利率,過去8年來更實施負利率,但卻也無法對抗通縮。
此次,在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之下,日本居然連續23個月,物價不但沒有下跌,甚至達到或超過了日銀設定的2%通膨目標。是否真的已經擺脫通縮,仍有許多變數;但今年日本「春鬥」勞資協商達成加薪5.28%的協議,對照之前工資上漲的幅度皆僅爲2%上下,日銀因此判斷勞資雙方均已擺脫「物價不會上漲」的通縮心理。此時宣佈升息,結束負利率,並期待貨幣政策正常化能帶來「薪資與物價的良性循環」,期待一個日本新時代的開始。(作者爲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