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把握陸生團來臺開啓的契機(廖元豪)

兩岸學生在文化大學愉快地交流。(圖/作者廖元豪提供)

由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來臺的大陸學生參訪團,自7月15日到23日來臺訪問。從走出機場的那一剎那,就讓臺灣各界留下良好印象。他們不僅在每一個參訪點表現良好,甚至在路途中都受到臺灣民衆的熱情歡迎。

筆者在前3天陪着這30多位師生,從桃園、新竹、臺中,再到臺北,親眼看到在高鐵站等車期間,一直有搭車候車的本地旅客親切地過來攀談、問候。甚至還有民衆在月臺上看到了隊輔舉着的「復旦」、「清華」等牌子,興奮地擠過來說:「歡迎你們!」後來在臺北101觀景臺、九份等觀光景點,與一般遊客交會時,臺灣人對這羣大陸學生的友好熱情,也是表露無遺。新聞、網路上有關這次大陸學生來臺訪問的報導影片,都有很高的點閱率以及留言好評。一向很會鬧場的1450網軍這次相對低調,顧全大局。

可見本次的邀訪活動,雖然在申請時有一些波折,但整體來說十分成功,政府在前端似有猶豫,但最後的放行是睿智的決定。

這次的陸生團訪問能夠如此成功,有幾個原因:

兩岸學生在桃園高鐵站合影,右一爲作者廖元豪。(作者廖元豪提供)

首先,主題單純而正確。這次活動的定位,乃是單純的大學生參訪、交流,不碰觸政治敏感議題。這種「擱置爭議」,專看民間交流的作法,就避免了難以化解的爭議。

其次,來訪的大學生,讓人看到對岸青年親切友善,素質又高的一面。這次的參訪團是由大陸的北大、清華、復旦、武漢,以及湖南大學5校組成,均屬頂尖名校。而且有3所大學,還曾在馬前總統3、4月「祭祖之旅」時與臺灣學生做過交流,這次「回訪」特別親切。另外,還加上得過奧運金牌的世界女子桌球天后丁寧「帶隊」。

這羣在中國大陸(甚至在世界)居於「頂尖」地位的優秀學生,不只面對媒體總是笑容滿面,謙虛有禮,侃侃而談;在私下與我們聊天說話時,也是自然又坦率,非常可愛。這樣的人站在你面前,跟你交朋友,誰不喜歡?

最後是多元交流形式的呈現:有人腦中想像的「兩岸學生交流」,就是雙方擺開陣仗,開始談兩岸主權、體制差異,甚至統獨方向辯論。但政大、文化、臺大、東華4所大學與馬英九基金會,都很有默契地採取「去政治」、「大學生交朋友」的模式。在中國文化大學的兩岸學生交流,開始讓文大學生與大陸學生分組「自由座談」,而不是要大家公開演講、提問。即使在場的馬英九前總統也不發表致詞演說,而是親自下去,在各組間不斷「轉檯」,與學生們邊聊邊笑—大陸學生都很欣喜這種「大人物」也來和我們閒聊。

我在現場就被兩岸同學們熱烈親切而且無拘束的歡笑所感動。是啊,不管政治立場、意識型態、生活背景有多少差異,年輕人有共同的話題,也有他們相近的興趣,自然會找到交流的方法,不勞「大人」們刻意安排。

當然,在臺灣這個自由社會,雜音一定有。有人說這些學生都是千挑萬選的「統戰樣版」,也有人批評說這次交流都是講些風花雪月、吃喝玩樂。然而,這些批評者不滿之處,正是本次交流成功的原因。想想,人家挑出這些優秀親切不帶刺,笑容滿面,讓人喜歡的人來臺灣,這般「討你歡喜」,有什麼好不爽的?如果「讓臺灣人喜歡」叫做統戰,那這種統戰又有何不好?難道要派一堆小粉紅加五毛,來這兒張牙舞爪嗎?

在兩岸交流斷絕多年的現在,馬英九基金會今年舉辦的「臺灣學生訪陸」與「大陸學生訪臺」,就像戀愛中吵架冷戰的情侶想要重拾關係,當然是要先有誠意並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不是一見面就開始算帳,互罵「你對不起我」。兩岸到底要統要獨,要一國兩制、九二共識,還是要制憲建國,本來就不是短期內會有共識的事。求同存異與擱置爭議,本來就是誠心溝通者的第一步。

我們也理解,兩岸的政府總是要面子,明明在疫情結束後,已經可以大幅開放交流,卻還是在防衛與猶豫中錯失契機,越拖越久。大陸早已開放臺灣青年去參加各項活動,臺灣這邊的團體卻在看政府臉色,不敢申請大陸青年來臺。馬前總統這次申請陸生來臺,打破了這層玻璃牆。相信各大學及各個民間團體,若想辦理類似的交流活動,應該會比較勇敢,而政府方面也有先例可循,不用再亂擋一氣。大陸方面應該漸漸放行「學位生」來臺,臺灣則可以開放大陸觀光客的自由行。這樣的「青年交流」會更自然,更真實。

經歷幾年的政治對立及疫情隔離,兩岸所謂「零零後」的年輕人,對「對岸」都很陌生。如果沒有親身接觸,很容易以爲大陸都是小粉紅,臺灣都是臺獨覺青,這種誤會與仇視,當然不利於兩岸和平發展。

我看了兩岸學生真誠的交往,深信只要能回到2016年前陸生陸客及各類交流頻繁的時刻,我們就能互利、互助,而不是互打。陸生團來訪,陸生們因爲認識臺灣又交了朋友,是贏家;臺灣同學們也是贏家;兩邊政府對於進一步開放,有了先例,也是贏家;臺灣期待陸生的各大學,是贏家。更重要的,是它開始融化兩岸交流的冰山,兩岸人民都是贏家!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