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說】業界專家:稍作研究便可知,所謂中國“產能過剩”一說根本站不住腳

中國日報網5月13日電 日本瑞穗銀行(Mizuho Bank)高級研究員、汽車行業專家唐金(Tang Jin)近日在接受採訪時強調追求綠色低碳是全球共識和趨勢,並且認爲目前全球電動汽車產業方興未艾,他表示說:“根本不存在‘產能過剩’這回事。”

唐金指出,全球新車年銷量約爲900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的銷量在3000萬輛左右,海外市場對新車的需求爲6000萬輛。到2023年,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爲10%,他認爲將這一比例稱爲“產能過剩”是不合理的。

他還指出,憑藉着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在電池及電子產品方面領先的市場份額,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形成了全面的產業鏈優勢,而“產能過剩”這一謬論也是伴隨着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大力創新和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而出現的。

唐金分析稱,中國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使得美國的傳統汽車企業難以利用現有產業鏈優勢參與競爭,傳統的美國汽車製造商所佔全球市場份額有所下降。“美國拋出所謂的‘產能過剩’謬論只是爲了維護自身利益,目的是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以便自己在競爭中佔據更有利地位。”

對於美國官員在提出“產能過剩”謬論時所特別強調的補貼問題,唐金指出,各國都對綠色低碳產業進行補貼以實現碳中和目標,但中國電動汽車競爭力的快速提升並不是依靠補貼實現的。他以比亞迪爲例表示,該品牌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垂直整合戰略以及自主生產的核心部件,這些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成本效益和技術優勢。與此同時,其良好的售後服務也最終轉化成企業的產品實力和品牌影響力。

前英國商會中國事務顧問吳克剛也認爲,國家間的產能不平衡是競爭力的地理差異,將其稱爲“產能過剩”具有誤導性。從全球角度來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並未發生。

吳克剛表示,西方國家對電動汽車的需求或受到補貼減少及近期取消逐步淘汰燃油車最後期限的阻礙,而“中國以更優惠價格生產電動汽車的能力可以幫助世界加快逐步淘汰傳統燃油車,同時節省納稅人補貼”。

唐金也強調,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今競爭激烈的市場,而競爭又促使中國形成了一條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如果你研究一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就會知道,所謂‘中國車便宜、靠補貼席捲全球’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他說。

唐金進一步稱,美國的目的是通過指責中國“產能過剩”以及設置各種壁壘來保護自己的產業,但貿易保護主義對產業發展不利,會拖累技術的發展。他認爲,“未來5到10年裡,中國汽車可能會徹底改變汽車消費文化,成爲像蘋果手機一樣的標誌性產品”。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也認爲,美國政客和媒體近期炒作的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論”只不過是把一些陳詞濫調套用到了一個新產業上,這是他們對諸如“中國威脅”等有關中國的偏見的複製和延續。

專家指出,歷史上,美國出口到全球市場上的商品佔全球出口總額的21.6%,遠高於中國的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美國還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那麼按照美國政客對所謂“產能過剩”的定義和邏輯,美國無疑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國家。因此,所謂“產能過剩論”的實質無非就是美國打壓他國優勢產業的慣用伎倆。

專家還表示,多年來,美方始終未能正確認識到,中國在全球出口中的轉變是比較優勢發展和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技術優勢和規模經濟逐漸成爲推動中國優勢產業出口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2001年至2005年,中國新能源材料的專利總量僅爲美國的51%,但2016年至2020年,中國新能源材料專利總量達到了美國的8倍。

目前,全球新能源產品產能還遠不能滿足未來國際市場的需求。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3年全球銷量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

專家認爲,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如今,中國都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公開競爭中掌握了實實在在的技能,代表了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應、緩解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做出了巨大貢獻。

(編譯:高琳琳 編輯:馬芮 韓鶴)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