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毛的災難性政策與蔣的建設──蔣毛功過蓋棺難定之9(蔣世安)
1967年09月22日蔣中正總統在陽明中山樓以茶會招待美國詹森總統的科學及技術特別助理賀尼克博士等人。經濟部長李國鼎陪同蔣總統接待賀尼克等人,錢復居間爲蔣總統傳譯。(徵信新聞攝影組攝)
以上所舉,僅是其中少數的例子而已。至於十年文革究竟有多少人遭受迫害而致死亡?葉劍英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會式時說:整了1億人,死了2000萬人。學者認爲此一數字無法證實。美國學者魯密爾(R.J.Rummel)研究估計死亡人數爲773萬。海外華裔學者丁抒在《開放》發表文革死亡人數爲200萬左右,爲以後若干著作所採信。
一項比較保守的數據,認爲死亡人數是172萬8000餘人,其中黨員幹部佔9.4%,爲16萬2000餘人,知識專業界人士佔14.6%,爲25萬2000餘人。此外爲一般羣衆。在整個文革期間,共有420餘萬人被關押和隔離審查,其中130餘萬人爲公安機關拘捕,判處死刑的有13萬5000人。
惟據新版的文革死亡人數達342萬人,失蹤55萬,認爲接近中外學者研究推算的數字。
儘管文革死亡的人數,不及大躍進的1/10,但其造成的嚴重影響,遠超過大躍進。紅衛兵在「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下,帶來極大的破壞。不僅催殘中國的歷史文物及倫理道德,也影響了人民生活及社會秩序,交通、生產爲之大亂。爲了「破四舊」,他們闖入知識分子、富人及官員的家中,焚書、羞辱,甚至毒打,殺死屋主。破壞寺院、道觀、佛像和名勝古蹟、字畫、古玩等。
十年文革對教育文化的破壞,也是極嚴重的。全國所有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被取消。紅衛兵佔據學校,批鬥教師,甚至將老師打成「牛鬼蛇神」,圖書、藏書被焚燒,在校園發動武鬥,教師被羞辱、打罵,大多數教師被下放作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知名學者往往不堪羞辱,選擇自殺。
比起秦始皇,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文物被掠奪損散,書籍被焚燬,損失之大,難以想像。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焚書坑儒,遭到了後人世世代代的譴責,但他僅處死了460個儒生,焚燬了不明數量的書籍,與毛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破壞的相比,秦始皇對中國文化的催殘算是「小兒科」了。
造成文革大災難的毛澤東,也受到歷史的裁判。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化大革命是「由領導者(毛澤東)錯誤發動,被反動集團(林彪集團和江青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並指出毛澤東應爲「這一全局性的、長期間的左傾嚴重錯誤」負主要責任。但遺憾的,這項決議文又承認:「他(毛)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事實上,這項決議,也無意地揭露了毛的災難性政策,對廣大羣衆以及持異議的同志的損害,則是無以復加。
當毛澤東在大陸鬧得天翻地覆之際,蔣在臺灣表現如何?有謂蔣初到臺灣,也有一段時期的恐怖統治,蔣經國掌管內部安全事務,首要工作在肅清潛伏軍中的共諜,1950年上半年破獲300件共諜案。據蔣經國的副手王升說:這段期間被秘密警察逮捕的人之中,有15%遭到槍決。同時在高級將領及官員中,如孫立人、吳國楨等,也可能遭到蔣經國人馬的秘密監聽。故有學者認爲蔣在臺灣逮捕了一批共產黨人和無辜的百姓,造成白色恐怖,是其一大過錯。
最爲學者詬病的,是蔣在臺灣施行的戒嚴體制,長期存而不廢。從1949年起直到1987年蔣經國去世前一年,才被解除。在一個地區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全世界絕無僅有。
相對而言,臺灣有此將近40年的安定,纔有亮麗的經濟發展。如美國學者陶涵所述:1951年至1964年,美國經濟援助合計15億美元,佔這段期間臺灣資本形成的4成左右,大部分投資在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上面,技術官僚在高階層決策官員領導下,結合許多經濟、財政專家,組成一支高度幹練、相當誠實的專業技術官僚團隊。
從一開始,蔣就放手讓這些幹練的官僚去管理財政、經濟事務,包括美援運用和土地改革。農村復興委員會不僅參與土地重新分配,推動農家生產所得,也致力改善農村公共衛生。這是亞洲農村人口生活和平革命的開端。奠定臺灣1960年代城市經濟起飛的基礎。這項沒有暴力的改革,若與毛澤東在大陸沒收土地造成數百萬人喪命相比,尤爲可貴。
爲了使人均所得增加,是快速擴張城市經濟,頭兩個4年計劃期間的進口替代策略,導致增加數以百計輕工業的新工廠,創造數以萬計的新工作機會,吸收過剩的農村勞動力,也減少政府赤字,挪出更多經費,從事基礎建設。十年下來,農村生活有了改善,人民所得差距降低。這段期間所得年增率爲7.5%。到了1950年代末期,餐廳如雨後春筍冒出來,舞廳也出現,霓虹燈閃耀在各城市。
縱是一向對蔣持以否定的學者,亦肯定蔣在臺灣的經建成就。認爲蔣在通過土改、復興農村經濟的同時,還採取了以扶植民營企業爲核心工業發展,到1959年,臺灣民營企業達12萬7000多家,佔臺灣工商企業總數的96%,資本額達工商企業總額的49.7%。蔣在1953年的〈雙十節講話〉號召推行「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在此期間,農業年均增長6.2%,工業年均增長11.7%,均超過計劃指標。此後繼續推行第二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在政策、投資各方面保證目標的實現,形成了計劃指導下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蔣氏這些措施,促進了臺灣經濟振興和發展,提高了民衆生活水準,緩和了社會的衝突。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