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良:NGS健保給付下月有信心定案 擬納商業檢測套組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NGS專家會議均有共識及原則,有信心,下一次會議就可定案。本報資料照片

爲讓癌症病人及早用藥,達到精準治療。衛福部健保署規畫,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於明年第二季納入健保給付,現已與專家舉行兩次會議,下一次會議安排在12月21日。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目前專家對於給付癌別、方式等均有共識及原則,「十分樂觀,有信心,12月會議就可定案」,明年上半年順利上路。健保署將會擬定NGS檢測套組,若坊間有類似商業套組,也會研擬納入使用。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爲檢測細胞基因異常變異,進而挑選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效果。健保署已針對「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肝內膽管癌、攝護腺癌、黑色素瘤癌、腸胃道間質癌、泌尿道上皮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胰臟癌」等11種癌別進行盤點。

石崇良指出,依健保署規畫,NGS對象爲癌症患者,檢測費用採定額給付,先前兩次會議已建立藥物分類與基因檢測的關係,一共分爲三類,但因所有檢測條件須交叉組合「有如矩陣圖」十分複雜,下個月會議會進行會討論,做出最後定案。

第一類、爲健保現有給付藥物。其對應基因的次世代基因檢測費用,一定由健保給付;經盤點,第一類約有30多個基因位點,將會納入檢測。

第二類、已取得食藥署核發藥證,但健保尚未給付藥物。這部分NGS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專家有較多的討論,多數認爲健保經費許可下,應該就要納入,目前盤點約有20個位點。

但石崇良指出,次世代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後,包括新發生或已經罹癌的病友,以往可能受限於經濟狀況,沒有進行基因檢測;開放給付後,剛開始用的人會比較多,對健保財務衝擊可能較大。下一次會議前,將針對這次會議,有關專家建議的基因檢測位點、疾病適應症及檢測時機等先行試算,並推估第一類、第二類納入給付後,總計可能使用的人數及對健保財務的衝擊。

「健保署會盡可能納入第二類藥物的基因檢測給付,但不是一次性的全有或全無。」石崇良說,預計會依不同癌症,如果藥物是該癌症唯一治療藥物,將會優先給付基因檢測,以判斷是否可以用藥治療,但若是此癌症已有第一類用藥,雖然也有第二類藥品,但因有其他選擇,沒有急迫性,暫時就不會納入,待往後健保財務較爲充裕時,或編列更多預算下再來納入。

第三類、爲國外藥物尚未申請臺灣藥證,或正在進行臨牀試驗藥物。此類藥物療效尚未明確,目前該藥物相對基因檢測部分,不開放健保劑給付。但癌友可以採用自費檢測,健保署會建立平臺,如果檢測後,有相對藥物可以使用,將會協助病友找到可以提供藥物臨牀實驗的醫學中心,並透過醫病溝通,尋求使用藥物治療的機會。

石崇良說,上一次會議共討論有對應治療藥物的11種癌症,相關基因檢測位點,從1個到10多個都有,再針對不同適應症,或依癌症不同期別,有不同檢測時機,如有些癌症爲第一、第二期檢測,另有癌症須在第三、第四期檢測,甚至有些癌症是看能否手術再來檢測;如甲狀腺癌評估採「經過放射線治療無效」爲給付標準,三陰性乳癌則規劃確診後,即符合健保給付標準。

石崇良說,爲考量不同癌別的衡平性,專家決定針對不同癌症次世代基因檢測,將採用定額給付,也就是個別種癌症採固定給付金額,檢測一個或多個基因,但檢測基因一定是該癌症的關鍵基因,有助於病人精準治療。

石崇良指出,但若癌症只有單一位點突變,用NGS檢測不划算,採用目前已有的PCR檢測即可,但若病人想要做NGS,多瞭解其他基因有無變異情形也是可以,但健保仍採PCR檢測費用給付,而非NGS給付費用。

此外,進行檢測的醫院、機構或醫師,是否須設有一定的條件或特別限制,而檢測完成後,是否可以轉診,或有無需要設置諮詢門診,因檢測結果不是受測者自己看就能解讀;而執行的醫師或醫院,是否一定要是腫瘤科的醫師,或具有癌症醫療品質的醫院,還是要一定層級以上的醫院等,都會在下一次會議進行討論。

石崇良說,NGS是爲提供癌症病人更好的臨牀用藥及治療,依醫事司規定,醫院進行檢測需在LDT實驗室,以提供好的檢測,纔不會浮濫,檢驗結果會委託國衛院收集、保存,建立「精準醫療生態系」,以便往後出現差異性,比如說,檢測後選擇藥物治療,但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或是反應率低於國際文獻成效,即可以回溯追蹤報告的準確度,瞭解是否爲國人體質因素所致。

石崇良說,一旦發現檢測差異性可以檢討,瞭解各實驗室檢測有無差距,進行品質監測,同時也提供檢測、新藥等開發運用;目前專家對於給付癌別、方式等均有共識及原則,「十分樂觀,有信心,下一次會議就可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