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通訊員田少東:不解之緣,40載筆耕不輟
轉自:生活報新街派
“一晃生活報已經創刊40年,我與它結下不解之緣,如今回憶起曾經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曾經作爲生活報的通訊員、特約記者,是我一輩子的榮耀。如今我已退休7年,但我一直關注生活報的成長和發展。”田少東向記者講述時,眼中不時泛起淚花。
偶然間結緣生活報
今年67歲的田少東曾任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宣傳科科長。1985年,一次偶然間,他翻看了剛剛創刊不久的生活報,瞬間被這份報紙吸引。這份報紙中,不單有政策方針宣傳解讀、最新的時政要聞報道,還有社會民生新聞、消費文體新聞等,他不禁感慨,“這份小小的報紙,竟能如此包羅萬象。”
從1985年開始,田少東就不斷向生活報投稿,向記者和編輯們請教,稿紙從一頁寫到兩頁,從兩頁寫到三頁……“記得我第一篇供稿是當時記者約的一篇醫療科普類稿子,關於小兒骨科常見病中的小兒胯脫位的相關內容,因爲該種疾病極易和小兒麻痹混淆,我問了很多專家,寫了很多天……後來我明白一個道理,稿件要讓讀者讀懂纔是關鍵,尤其是醫療類的科普稿子,要把很多專業術語用通俗易懂的白話說明白,大家才能瞭然於心。”
“當時,我作爲生活報的‘一支筆’,深入到燒傷和骨科科室中,瞭解患者發生事故的原因,寫出一些關於生產生活中安全用火、安全出行等相關科普和提示,受到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田少東說。
老物件見證情緣
從生活報通訊員到特約記者,他保存的報紙、剪報和相關手稿等素材足足攢了30個大箱子。桌子上的那支黑色鋼筆是他的親密戰友,他用這支筆寫出了500餘篇稿件。田少東說,當年他寫稿時,都要先打草稿,然後修改,之後在稿紙上謄寫一遍,然後校對,最終將成稿再一遍謄寫到稿紙上,然後交給報社。這支鋼筆和成摞的手稿,不僅記錄了他與生活報的點滴記憶,也是他與生活報40年來的友情見證。
田少東指了指一個黑色的小本,上面有燙金的三個字“生活報”,“這是當時報社發給我們的採訪本,在那個年代裡這可是‘身份’的象徵,誰能拿着這個本採訪,別人都會高看他一眼。”
採訪本旁邊還有三個紅本子,紙已發黃,裡面都是田少東發表稿件的剪報。記者隨手翻閱:生活報1987年5月29日第二版《姑娘心猿意馬 小夥斷指泄憤》,1989年9月15日星期五《自我護理康復快》……“生活報這位老友40歲生日,我願意把曾經的過往分享給年輕一代的記者和讀者們,想想曾經的不易,珍惜當下的幸福。”田少東說。
最讓田少東引以爲傲的是桌上的兩個證件,一個是綠色外皮的“生活報通訊員證”,另一個是藍色外皮的“生活報特約記者證”。田少東向記者介紹,生活報創刊後成立了第一支通訊員隊伍,作爲首批“生活報通訊員”,他感覺特別榮耀。2002年,他有幸成爲生活報第一批特約記者,署名從“通訊員田少東”變爲了“生活報特約記者田少東”,“那種感覺,是我一生的榮耀和幸福!”
新時代望再創輝煌
田少東說,他一直關注着生活報的點點滴滴,每當看到重點報道或活動引發讀者和業界轟動時,他都引以爲傲,特別驕傲和自豪。現在他退休在家,依然會訂閱生活報,已經成爲一種生活習慣。融媒體時代,生活報從報紙逐步轉型升級爲全媒體矩陣平臺,並且能在衆多媒體中佔據一席之地,他倍感欣慰,“每天接送孫女的路上,看看生活報官微、視頻號和抖音上發了什麼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以及國內各地的奇聞趣事和本地民生報道,真好!”
田少東說:“希望記者和編輯們爲生活報再續榮光,衷心祝願生活報越辦越好、影響日廣。在創刊40週年之際,順祝生活報及全體同仁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