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改革故事丨“向綠圖強”裝點“四季花園”

(原標題:身邊的改革故事丨“向綠圖強”裝點“四季花園”)

新華社海口7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海南環島旅遊公路儋州段,有一條全長22.5米的涵洞。每到傍晚時分,涵洞內蛙鳴聲起伏,就像在演奏一首交響曲。

這個涵洞在當地被稱爲“蛙行道”。項目工程師邱鵬飛告訴記者,由於各種蛙類棲息於此,施工方專門增加30多萬元費用,修建了供兩棲動物穿行的生態通道。

這樣的“生態優先”故事,在海南工程建設過程中不斷上演:多花50多萬元,只爲給一棵古樹讓路;停工96天,讓慄喉蜂虎的繁衍不受驚擾;改變大橋跨徑,守護花鰻鱺的“回家路”……

海南環島旅遊公路儋州段一角。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近年來,海南堅持“向綠圖強”,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努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海南先後確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禁塑”、裝配式建築、“六水共治”、博鰲近零碳示範區等6項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標誌性工程,引領綠色低碳轉型。

一個個綠色抉擇,描繪出海南發展的底色。

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率先立法實施全面“禁塑”,首創全域“禁塑”制度體系;率先完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覈算;實施首個排污許可地方性法規,對排污行業按證管理、清單式檢查;建設首個國家級近零碳示範區,打造具有國際示範作用的“生態外交”名片……海南用“首創”“首舉”,不斷打造美麗中國示範樣板。

位於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東嶼島的博鰲近零碳示範區。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一項項創新示範,不斷夯實海南綠色發展之基。

以制度創新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海南發揮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作用,包括“構建‘漁船打撈垃圾’海洋垃圾多元共治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智慧管理平臺’”等在內,累計38項改革舉措或經驗成果入選國家有關案例清單和推廣清單。

據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伍曉紅介紹,爲有力保障各項改革創新制度落地落實,自2018年至今,海南共制定、修訂生態文明領域省級地方性法規30多件,覆蓋多個生態文明細分領域。其中,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生態補償條例以及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等多項立法實踐走在全國前列。

今年5月,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五指山市舉辦,海南長臂猿保護成爲與會嘉賓熱議話題。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旗艦物種,海南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列爲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標誌性工程之首。

經過保護和修復,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如今已重煥蓬勃生機,海南特有物種長臂猿種羣數量,從最瀕危時的2羣不到10只增長至目前已知的7羣42只。長期監測海南長臂猿的護林員李文永說,這證明海南雨林生態正變得越來越好。

生活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的海南長臂猿。新華社記者 張麗芸 攝

數據顯示,2023年海南空氣質量主要指標達到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9.66%;塑料替代品市場佔有率超過80%;新建建築面積中裝配式建築佔比超70%;清潔能源裝機比重超過78%,大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在海南生活了10多年的東北老人楊國春,親眼見證了海南的生態環境之變:“這是名副其實的四季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