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宗教活動 臺灣更能統戰大陸

旺報社評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接受崑山臺商協會會長暨慧聚天后宮負責人孫德聰的邀請,日前赴崑山參加祈福大典,並在臺企聯會長李政宏、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以及身兼先嗇宮董事長的前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等人陪同下,一起爲「臺灣媽祖文創好物聯展」揭幕。

身分認同與歷史記憶

兩岸官方往來冰封多時,但民間仍持續往來,特別是宗教文化活動,始終維持一定的熱度。如這次王金平赴陸參加相關宗教活動,就是在2023年10月「崑山媽祖遊臺灣」後,臺灣媽祖的回訪。這是王金平睽違5年後再次訪問大陸,江蘇省臺辦主任練月琴現身一同看展。

不久前的6月21日,「2024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先嗇宮舉行。每年端午佳節前後,臺灣與甘肅天水兩地都跨海連線,異地同時共祭伏羲,以表達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追思與崇敬。參與方都希望這項已邁入第10年的活動,能化解兩岸的緊張局勢並促進和平和諧。

再前一週的6月14日,兩岸媒體團參加福州採風活動,其中的重點是參訪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白礁慈濟開基祖宮;而供奉神農大帝的先嗇宮,今年慶祝建宮270年,於5月舉行「神農文化祭」,從全臺迎來270尊神像一同踩街祈福、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也邀請了大陸山西高平炎帝祖廟文化參訪團一同參與這項宗教盛典。

前總統馬英九今年4月訪問大陸時,曾赴陝西黃帝陵祭祀。在臺灣6度遙祭黃帝陵的馬英九,在此次親祭時表示,無論何黨何派,「兩岸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很多臺灣的年輕世代,可能不知嘗百草的神農氏就是炎帝,炎帝與黃帝被視爲是中華文明的遠祖,代表中國人的身分認同與共同的歷史記憶。主管醫療健康的保生大帝,是臺灣人普遍的信仰,就連民進黨籍的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都曾於2010年在大龍峒保安宮,向保生大帝發誓不會在新北市選第3次,但8年後,他違背承諾參選臺北縣升格後的新北市長,民衆多不認同這種連神明都要騙的行徑。最後蘇貞昌慘輸侯友宜29萬票,很多人認爲,神明果然不能欺哄。

媽祖信仰在臺灣更爲普遍,「三月瘋媽祖」全臺遶境,每年有超過百萬人蔘與,被Discovery探索頻道喻爲與梵蒂岡耶誕彌撒、回教徒麥加朝聖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可見其盛大。而兩岸之所以能夠、也應該共同進行這些宗教文化活動,正是因媽祖、保生大帝乃至於黃帝、炎帝等神祇,是兩岸共同信仰,不只安慰、安撫了兩岸無數百姓,連社會賢達、各界名流,都熱衷參與,如每年的媽祖遶境就可看到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身影。

共同信仰兩岸的紐帶

不料,竟有親綠學者在一個座談會上表示,研究發現,「都會媽祖廟」周邊的居民比其他地區民衆更支持「親中」的國民黨、較不支持民進黨,佐證當天座談會的主題「中國對臺介選與統戰滲透」確有其事。剛上臺的賴清德政府急忙加碼,陸委會發言人樑文傑指出,不只媽祖,其實連保生大帝、關帝爺和神農大帝等,「都是中共對臺統戰的工具。」

姑且不論親綠學者的研究是否客觀嚴謹,如果真有這種媽姐廟周邊民衆較支持國民黨的現象,那重點究竟是「都會區」還是「媽祖廟」?多項研究早已證實藍綠支持者在都會區與非都會區存在差異,這位學者要不要去研究一下非都會區媽祖廟周邊民衆的投票行爲是如何呢?

民進黨對兩岸宗教信仰交流早有芥蒂,例如2023年先嗇宮舉辦「兩岸共祭伏羲氏」活動時,就曾遭陸委會刁難,認爲有統戰之嫌。俗話說:「當你手裡只有錘子,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釘子。」民進黨腦袋裡只有抗中,於是連媽祖、保生大帝都成了對岸的統戰工具。

臺灣宗教比較發達,其實更有條件統戰大陸。早年兩岸宗教交流多由臺灣主動發起,一直到今天,臺灣的宗教活動仍比對岸更活潑豐富、更有創意也更吸引人,而且信仰做爲庶民生活的一部分,廣大的民進黨支持者也樂於投入,賴政府實在不必杞人憂天甚至抹紅鬥爭。

兩岸目前正陷入兵兇戰危,需要的是尋求更多共同點,而非不斷升高猜忌與敵意。就像臺灣流行語說的:「有拜有保庇」,透過共同的信仰做爲兩岸聯繫的紐帶,促進更多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化解兩岸緊張、帶來和平,這纔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