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開放旅遊宣示不打仗的信念

旺報社評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師生團訪臺行程結束,後半段言語風波,給了綠營反交流派抗議的理由,但也突顯陸生受到民衆熱情歡迎的事實,緊接着上海市政府代表團將在17日來臺參加雙城論壇。臺海危疑不安情勢下,兩岸交流「小門」已開,如何順勢推開「大門」,以創造穩定的兩岸關係,是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

開大門 要商機不要戰機

所謂「大門」指的是兩岸雙向、大規模的人員交流,兩個重要指標:一是陸客自由行能否恢復,二是陸生能否來臺就讀學位。前者決定兩岸關係的主題是「商機」或「戰機」,後者決定兩岸青年相見的地方是「戰場」或「課堂」。遊客和學位生能否開放,對兩岸和平具指標性意義。

暫且不論陸生就學,先看陸客來臺觀光問題,兩岸都希望開放,卻卡在誰先讓步問題,新冠疫情結束將近2年,兩岸仍然拉鋸中。蔡政府率先開放第三地陸客來臺旅遊,順勢要求大陸開放來臺自由行,但大陸未迴應。大選確定民進黨繼續執政後,陸方藉「馬習二會」釋出「樂見大陸民衆赴寶島看看」的訊號,但至今僅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觀光獲得落實。兩岸相互指責對方設置障礙,國臺辦要求臺灣先解除禁團令,陸委會要求陸方先開放自由行,前幾天雙方還在言語交鋒。

兩岸官方之間沒有互信,加上「面子之爭」,讓觀光問題久拖不決。一方面,大陸的條件從一開始「平潭海運直航」改爲後來的「解除禁團令」,成爲陸委會態度強硬的理由。另方面,陸委會認爲我方雖未開放團客,但並未禁止民衆赴大陸旅遊,今年1-9月國人赴陸旅客205萬人,陸客來臺僅28萬人,「卡交流」的是陸方。

兩岸大官們忘了一個事實:觀光是爲滿足人民的需要,兩岸觀光的本質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民對民」而非「官對官」的關係,政治力愈介入交流就愈容易變味。以這次大陸師生團爲例,正是因爲兩岸缺乏全面性的大交流,大陸人士來臺成爲「樣板」,陸生團一言一行纔會成爲全臺關注焦點,稍有爭議就立刻被政治操作。反過來,如果陸生、陸客來臺成爲日常,小女生出於慣性一句話,豈會被借題發揮釀成風暴?

民對民 橙燈警告該熄燈

大陸應認識到,臺灣民衆愈是樂見大陸民衆來臺,來臺自由行就愈不需要糾結於和民進黨之間的政治問題。恢復陸客來臺是迴應臺灣民意的需求,而非迴應民進黨,若糾結於「禁團令」,豈非落入民進黨要求兩岸對等的陷阱?其次,福建遊客赴金馬人數已經累積超過2萬人,並未出現失控或旅遊安全事故,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馬旅遊,是大陸單方面的開放,並未經過民進黨政府,片面開放陸客赴臺灣本島觀光自然不是問題。

陸委會需要反思的是,依據觀光署統計,今年上半年臺灣民衆赴大陸旅遊計134萬3,690人次,呈現增長趨勢,大陸加計經小三通及港澳轉機人數,前7個月約254萬人次登陸,成爲大陸唯一增長的入境市場。人民用腳告訴政府,對大陸發出的「橙燈」警告應該「熄燈」了。人民不怕去大陸,更不怕大陸人來臺灣。

兩岸相互開放觀光,不是「誰賺得多」的問題,而是向全臺灣、全世界宣示兩岸和平、不打仗的信念。中共和平統一方針歷經40餘年未變,兩岸語言相通、生活習慣相似,只要開放赴臺旅遊,相信每一位來臺大陸游客都會不自覺化身爲和平使者,民進黨「抗中鷹派」、「主戰派」的論述就會不攻自破,西方認爲「2027臺海必有一戰」的慫恿也會煙消雲散。若大陸開放民衆赴臺觀光,民進黨政府卻不放人,排山倒海的壓力自然轉移到綠營這邊。

美國已宣佈將把赴陸旅行警示恢復到正常狀態,民進黨政府亦應就事論事檢討對大陸旅遊的燈號警示。兩岸交流的本質是人民對人民,官方不要搶戲,政治也應該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