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廣交朋友、擴大合作是對的

旺報社評

擴大內需是大陸今年拚經濟的重點,兩會政府預算報告書揭露高達27.5兆人民幣的財政支出,其中7成以上將用於民生消費與服務,但這不表示北京不再重視對外經貿。新總理李強上任第一場記者會強調,不管是走出去或引進來,大陸對外開放都是基本國策,將堅定不移向前推進,並誓言藉此贏回世界對大陸經濟的信心。

維持長期外部增長動能

歷經3年疫情嚴格封控,大陸經濟載浮載沉,遲未恢復到過去穩健成長的狀態。隨着管制措施全面鬆綁,受創最嚴重的內需產業成爲疫後振興重點。加上政策操之在己,短期效果可立即顯現,因而受到主政者高度偏好。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內外引擎同時高速運轉,纔是確保經濟穩定運行的關鍵。尤其是大陸正面臨美國巨大制裁與圍堵壓力,想要有所突破,更需積極對外拓展經貿與外交空間,才能維持長期外部增長動能。

在北京斡旋下,斷交7年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宣佈恢復雙方外交關係,這件重大外交事件,表面上看是大陸展現外交實力、強化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但更關鍵因素在中國大陸的經貿力量,受到當地肯定。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中東地區一直是絲綢之帶沿線最重要貿易節點,大陸4成以上原油進口來自中東地區,而中東地區則是大陸商品、勞務與技術的主要出口市場。

譬如,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華爲,因制裁因素造成歐美市佔率大幅下滑,但以沙國爲主的海灣國家,在性價比考量下大量採用華爲5G網路通信設備。2月底剛落幕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期間,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主要電信運營商,更紛紛與華爲簽署5.5G的創新合作瞭解備忘錄(MOU),打算一同開發次世代5G通信技術與應用服務。

更不用說,習近平出訪俄國會見普丁,預計結束後與澤倫斯基視訊通話,無非都是希望能借由調停烏俄衝突,爲全世界和平、甚至是全球經貿繁榮,貢獻一己心力。此亦凸顯,即便美國在國際上處處掣肘、挑釁中國,但北京並未輕易落入美方圈套,反而默默付出,扮演好自己在地球村的角色。

這個發展方向是對的。特別是在對外經貿與投資部分,着眼於長期經濟增長目標,現階段大陸需要的是更多盟友與戰略伙伴,而非敵人與仇家。這樣的事實,清楚體現在一帶一路的成就上。根據大陸商務部統計,2013年到2022年十年間,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大增1倍,從1.04兆美元擴大到2.07兆美元,年均成長8%。投資方面截至2022年底,累計雙向投資超過2700億美元,陸資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金額更是高達571.3億美元,爲當地創造42萬個以上就業機會。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功能

2022年世界銀行發佈研究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大幅減少貧窮人口近4000萬人,同時提高參與國貿易規模約2.8%至9.7%,全球貿易也將因此增長1.7%至6.2%,並帶動全球收入提升0.7%至2.9%。

確切的例子如中南美洲阿根廷,陸企承包興建的太陽能光電項目,爲該國最貧窮地區近10萬戶居民提供基本用電需求,併爲當地帶來超過6000萬美元的財政收入。大陸提供非洲塞內加爾融資,實施的鄉村鑿井工程,爲該國將近1/7人口帶來清潔水源,大幅改善當地生活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非短期可以企及的成就,而是需要長期佈局累積。對現階段大陸來說,不管是基於外交關係突破或經濟增長需求,都需要這類外部資源挹注。尤其是作爲新興市場領頭羊,若能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功能,與包括中東、中南美洲與非洲等國家建立良好密切的經貿合作關係,同時利用實體經濟投資來掌握未來關鍵資源與戰略物資,將更能確保長期經濟動能來源,也是突破美方封鎖的一個好辦法。如何廣開大門、多交朋友、擴大對外合作,將是大陸經濟長期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