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人民幣國際化底氣在經濟實力
旺報社評
人民幣境外需求強勁,依據SWIFT最新報告,人民幣再度超越日元,成爲全球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人民幣交易佔比4.6%,較前期3.6%多出1個百分點,寫下歷史新高紀錄。外界雖對大陸經濟前景存疑慮,且人民幣走勢偏弱,但未降低境外企業及民衆持有人民幣的意願,連帶推升人民幣國際支付佔比。
國際貨幣需求 人民幣第四
稍早前大陸人民銀行公佈《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也指出,人民幣在國際上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吃重。2023年前三季跨境收付達38.9兆人民幣,續寫歷史新高。在投融資部分,2023年9月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佔比達5.8%,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元。外匯交易市場人民幣表現亦相當突出,近3年(2020-2022)在全球市場份額由4.3%拉昇至7%,成長超過6成。
自2009年大陸啓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無論從貿易、投融資、外匯交易及儲備的角度來看,都取得長足進展。對近年來深陷中美衝突、防疫清零及供應鏈移轉風暴的大陸來說,人民幣的表現實屬不易,除了與美元儲備貨幣地位下滑有關外,大陸經濟發展的未來性更是關鍵。
人民幣近期進入貶值過程,但大陸長期積累的經濟動能與市場開放潛力,讓境外企業及民衆仍願增持人民幣。換言之,大陸若要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重點還是要厚植自身經濟實力,同時加速市場開放。美元難以撼動的國際霸權地位,是最好的例子。
美國財政部報告指出,聯邦政府公共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4兆美元,預期長期赤字預算下,聯邦債務將持續攀高。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原本預期2029年出現34兆美元公共債務,現在提早6年出現。美銀更預估,未來10年美國公共債務將續增20兆至54兆美元。在在顯示美國政府對財政紀律問題根本肆無忌憚。
美國爲何有恃無恐?不外美元霸權地位撐腰,絕大多數國家政府、企業及投資大衆不得不將美元作爲主要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及價值儲藏工具,讓美國可以毫無節制舉債融通赤字。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2022年全球外匯市場每日平均成交量高達7.5兆美元,其中美元交易佔比達88.5%,爲排名居次歐元(30.5%)的近3倍,更是人民幣(7%)的13倍左右。
人民幣國際化 需要再開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元得以在國際貨幣體系長期佔據主導地位,除了世界對美元的信任外,美國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與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更是強大的支撐。發展纔是硬道理。不管是經濟實力的自我提升,或是加速改革開放、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環境,或深化國際鏈結、全面加強與經貿夥伴關係,都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無可取代的重要元素。
人民幣國際化並非一蹴可幾,大陸內部對經濟發展方向與策略仍有雜音,外部有美國圍堵的壓力,都會讓大陸在推動經濟及金融發展上面對阻力。即便如此,爲了經濟長治久安,幫人民幣國際化鋪路,還是得好好思考如何一點一滴累積前進、往下紮根。
特別是在市場改革開放上,包括與實體經濟有關的外資准入與經營業務限制、非市場競爭及技術移轉規定等,開放的速度與範圍還是得加快、加大一些。這是過去大陸經濟發展,最爲人詬病之處。另一方面,針對人民幣國際化,資本管制鬆綁、允許資本帳下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等市場開放舉措,更是重中之重。資金能否自由移動與進出,攸關企業投資決策外,也會影響經濟增長動能,更是國際貨幣地位能否快速提升的根本因素。
大陸經濟面臨諸多挑戰,正是讓北京重新檢視過往、現在及未來的市場改革與開放步調的契機。若能因此找到一條更爲有利經濟發展的路徑,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將是中華民族復興最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