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恆大有序退場 陸經濟行穩致遠

旺報社評

大陸地產巨擘恆大財務風暴愈演愈烈,市場擔憂違約恐無法避免。根據恆大自行揭露的半年報,截至今年6月底,有息負債高達5718億人民幣,其中1年內到期債務超過4成,將近2400億人民幣,若到期日30天內無法償付就會違約,短期流動性問題嚴重。國際三大信評機構標普、惠譽及穆迪紛下調恆大評等,標普降至CCC,惠譽下調至CCC+,穆迪則降至Ca,都已落入垃圾債中的高違約風險評級。

北京已備多套劇本

信評機構降評引發市場拋售潮,恆大股價重挫,今年以來恆大股價下跌85%,市值僅剩約300億港元,對比規模高達2.3兆港元以上的負債,恆大股東價值,基本上已形同歸零。系統性風險隱然一觸即發,難怪外界以中國版的雷曼時刻形容恆大債務危機。國際金融巨鱷索羅斯直言,恆大風暴可能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中國經濟全面崩潰。

這個判斷看似有理,實際上是西方資本主義思維下的謬誤,也就是說,不能以西方國家的經驗類比中國。事實上,這類誤判過去40年並不少見。2010年地方政府債務危機、2013年影子銀行風暴、2019年P2P網路借貸平臺危機等等,都是具體的例證。當時外界多以爲隨着危機的爆發,中國經濟成長恐將失速甚至硬着陸,但事後證明都是杞人憂天。藉由政府力量與國家資本的介入,危機引信逐一被拆除,而且在可控且有序的違約前提下,具有連鎖效應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從未真正發生。

歷史會不會重演,猶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這類債務危機的處理,北京已累積豐富的經驗,原則上不需過度悲觀。特別是恆大債務問題,早已存在多時,北京應已備妥多套劇本,隨時拿出因應。更不用說,追溯恆大發生債務危機遠因,不難發現背後恐怕與大陸房市調控政策脫離不了干係。換言之,恆大爆發債務危機,有着十分濃厚的政策主導味道,目的是藉由打壓投機炒作行爲,放慢地產商的開發速度。這或許也是北京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遲遲未介入恆大危機關鍵所在。

近年來,大陸房地產飆漲問題嚴重,房價在過去10年飆漲近10倍,炒房幾乎已成爲全民運動。人手一套房不稀奇,兩三套房以上的比比皆是。根據人行統計,2020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實物資產中,有高達74.2%爲住房資產,居民住房資產佔家庭總資產比重達59.1%,而美國僅30.6%。

適時、適度擠泡沫

人行2020年8月針對房地產業者祭出號稱史上最嚴調控的三道紅線,分別是「扣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於70%」、「淨負債率不得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必須小於1」,一旦超過就視爲踩到紅線,舉債空間將被大幅限縮。這道緊箍咒,讓恆大這類債務龐大的地產商陷入巨大的償債壓力,也逼使他們爲了達標降檔,不得不積極拋售資產以應對接下來的流動性問題。

大陸早已決心加強房市監管力道,希望慢慢擠出泡沫。過程中難免有廠商或投資人受傷,甚至短期經濟可能受到波及,但就長遠發展而言,卻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房地產泡沫嚴重的國家或地區,不僅會對其他產業造成排擠效應,也會因資源誤置導致企業創新動能受到抑制,甚至會加大社會投機炒作氛圍,不利長期資本累積與經濟產出。

基於經濟長遠發展考量,即便面對房地產債務危機事件,大陸還是得堅持房地產市場改革,不能放任房地產泡沫持續吹下去。對正處於經濟及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時刻的大陸來說,房市無節制的發展,顯然不是一個正面訊號。適時、適度的擠泡沫,絕對是必要的。不過,在擠泡沫的過程中,必須留意相關風險,不能操之過急。簡單來說,就是要以「穩」爲前提,不能因爲強要擠泡沫,反而衍生出更大的金融風險與經濟問題,需要謹慎操作。